老家的獨輪車
□?夏雨
老家的獨輪車,有好些年頭了,打我會認東西起,它就陪著父母掙生活,比我的年齡還大。
不過,在我們老家沒人叫它獨輪車,而是叫“土車子”——硬木打制,車輪居車身前部正中,木制車架安置在其上,兩個木質(zhì)車盤分別居車輪左右兩邊,可載物,也可坐人,但兩邊得保持平衡。在兩車把之間,掛有“車絆”,推車時搭在肩上,兩手持把,以助其力,這個一般為一人往前推,但有時為了速度,也可以前拉后推。由于車子只是憑一只單輪著地,不需要選擇路面的寬度,所以田埂、小路和小橋都能勝利通過。
現(xiàn)今幾十年過去了,它的肢體依然齊全、筋骨也還在,只是外表有些歲月的痕跡。它載過人、載過物,也載過生活,以及愛情和婚姻。
是的,聽家里的長輩說,我母親當年就是請親友用這獨輪車迎接進家門的——因為在那時,鄉(xiāng)村的風俗習慣還很保守,還不提倡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的,交通工具也還很是落后,連自行車也沒有一輛。
那時代,鑼鼓一響,新娘就上“轎”——獨輪車,送親的人跟在后頭,車輪在熱鬧喜慶的鄉(xiāng)村小徑上一路“咯吱,咯吱……”地哼著歡快的小曲。
娶妻又生子,新的生活便開始了,咯吱咯吱的車輪聲也在春夏秋冬里響個不停。
80年代中期,農(nóng)村的生活還很貧窮落后,種田種地大多數(shù)以農(nóng)家肥為主,運輸工具也唯有這獨輪車了。
身為80后的我,現(xiàn)在依然清晰地記得孩提時代,每逢寒冬臘月農(nóng)閑之際,父親總是先將自家牛欄里的牛糞,掏到牛欄前的禾場曬干,然后和上稻草燒成一大堆灰,待冷卻了便用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蛇皮袋裝好,最后再用獨輪車一車一車地運到自家的田地里,為來年春耕生產(chǎn)備好肥。用農(nóng)家人的話說就是“人靠五谷養(yǎng),田靠糞土長”。
常言道:“人勤春來早,功到秋華實?!边@話真不假。
瓜果飄香的金秋,一望無際的稻子啊,扭著金黃燦爛的身子,在老家的田畈里歡跳著“稻花香里說豐年”的舞蹈。
每當此時,父母眉開眼笑,揚起鐮刀,收割成熟。完后就地晾曬兩天,又由父母倆用獨輪車,一車一車地運回自家的禾場——母親用一個大牛繩綁著車頭在前面拉,父親手持車把,肩套“車絆”在后面推。
汗流浹背的父母,一前一后隨同裝滿禾稻的獨輪車,奔波在鄉(xiāng)村的小徑上。
鄉(xiāng)村的小徑很是不好走,地面上還有許多凸凹的鵝卵石,可他倆依然每天披星戴月,一車又一車,一年又一年。累并快樂著。
日月如梭,如今一晃已三十多年了。
父母現(xiàn)在已年過花甲,也跟不上新農(nóng)村現(xiàn)代化的步伐,數(shù)年前就從黃土地上退休下來了,而隨著交通運輸?shù)娘w速發(fā)展與更替,老家的獨輪車也退出我們生活的舞臺多年了——如今,它偏安老家一隅,靜看鄉(xiāng)村振興。
看來,不管我們?nèi)诉€是物,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立足,都得不斷地充實自己、更新自己。否則,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不是嗎?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鐘千惠
責編:吳雪倩
審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