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早睡早起對身體好。也有人說:只要你自己沒有覺得哪里不舒服,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一樣好。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入睡時間?
這幾年,有多項研究結果都表明,晚上 10~11 點入睡對心血管最好。這一結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2021 年 11 月,英國牛津大學和??巳卮髮W的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病學會旗下的《歐洲心臟雜志-數(shù)字健康(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 期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加速度計衍生的入睡時間和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英國生物樣本庫隊列研究(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此研究共納入 88,026 名英國被試者,其中包括 51,214 名女性(58.2%)和 36,812 名男性(41.8%),平均年齡為 61.43 歲。研究人員通過腕帶加速度計收集了這些被試的睡眠開始時間和醒來時間的數(shù)據(jù),還收集了關于年齡、性別、睡眠的規(guī)律程度、自我報告的睡眠時間類型、吸煙情況、身體質量指數(shù) BMI、有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等一系列信息。隨后,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平均時長為 5.7 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有 3172 名(3.58%)被試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這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當中,有 43%在凌晨及更晚睡,38%在晚 11~12 點間睡,而僅有 15%在晚 10~11 點間睡,4%在晚 10 點前睡。入睡的時間點和心血管患病風險呈現(xiàn)“U”型關系。晚 10~11 點睡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小,太早太遲睡覺都會增加患病風險,凌晨(12 點)及更遲入睡患病風險最高。22 點前入睡,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增加 24%;
23 點~23 點 59 分入睡,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增加 12%;
零點或更晚入睡,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 25%;
在針對性別做的進一步分析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女性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的關聯(lián)性更強,但其中的原因還不清楚。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由于內分泌系統(tǒng)對晝夜節(jié)律紊亂的反應存在性別差異;此外,被試的年齡較大也是個混雜因素,因為絕經(jīng)后女性的心血管風險本來就會增加,因此也有可能入睡時間點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lián)并無性別上的差異。這是迄今為止有關睡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系的研究中最深入的之一。當然,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這項研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對象主要是白膚色人種,且社會經(jīng)濟背景都相對比較好,參與者平均年齡較大、而絕經(jīng)后女性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本來就會增加等等,確實不能代表所有人群,也不能定論為因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從東到西跨越了五個時區(qū),但我國各地統(tǒng)一采用的都是東八區(qū)的北京時間。因此,位于東八區(qū)的北京和位于東六區(qū)的烏魯木齊,它們的 22 點~23 點,并不是一個概念。北京的日落時間早,烏魯木齊的日落時間要推遲2個小時。所以如果對于北京人的生物鐘來說,22 點~23 點是最佳入睡時間,那么對于烏魯木齊人的生物鐘來說,最佳入睡時間應調整為 0 點~1 點。在我國其他時區(qū)生活的人,也可以參考這一規(guī)律進行最佳入睡時間的換算。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睡眠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關聯(lián),但因為有許多因素會同時影響心臟健康和睡眠,這使得確定因果關系變得更加困難。許多就此展開的科學研究都是觀察性的,即觀察不同的人群,看誰會患病。2019 年 9 月2 日,《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發(fā)表了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項樣本量近 50 萬人的研究,不同于既往的觀察性研究,這項研究同時還動用了遺傳學研究。研究人員應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發(fā)現(xiàn) 27 種遺傳變異與短睡眠有關,而這種短睡眠是心梗發(fā)作的危險因素。研究人員同時還考慮了體重、體力活動、社會經(jīng)濟地位、心理健康等 30 個因素,得出了睡眠時長本身(而非其他因素)是影響心梗風險的潛在因果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即使你不吸煙、經(jīng)常鍛煉,也沒有心血管疾病的遺傳易感,僅僅是睡眠不足或睡眠過多也會增加你患心臟病的風險。與每晚睡 6~9 小時的人相比,睡眠不足 6 小時的人在研究期間心臟病發(fā)作的幾率高出了 20%。但是睡太長時間也不行,睡眠時間超過 9 小時的人在研究期間心臟病發(fā)作的幾率增加了 34%。并且睡太多的人,跟睡眠不足的人比起來,風險還要更高!離每晚睡 6~9 小時這一范圍越“遙遠”,心梗風險越高。比如與每晚睡 7~8 小時者相比,每晚睡 5 個小時的人心梗風險增加 52%,睡 10 小時的人心梗風險增加了兩倍。那么最佳的睡眠時長到底是多久呢?研究人員認為,每晚 6~9 小時的睡眠是對心臟健康最有益的睡眠時長。當研究人員單獨對有心臟病遺傳傾向的人進行研究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些人如果每晚睡 6~9 個小時,可以將他們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降低 18%。論文的主要撰寫者、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伊亞斯·達格拉斯(Iyas Daghlas)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管你的心臟病發(fā)作的遺傳風險是什么,健康的睡眠量可能會降低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就像健康飲食、不吸煙和其他生活方式一樣?!?/span>但這項研究并沒有探究過短和過長的睡眠為什么會增加心臟病發(fā)作的風險。根據(jù)此前的一些研究結論,我們得知:睡眠過少會影響動脈內壁或內皮細胞,影響炎癥細胞的骨髓發(fā)育,此外還會導致不良飲食以及不適時的進食。這些后果又會影響體重,進而影響心臟健康。睡眠過多還可能促進機體炎性反應,而炎癥也與心血管疾病有關。2023 年 9 月 15 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展的隨機交叉設計試驗顯示,連續(xù) 6 周每天少睡 1.5 小時,明顯損害了內皮氧化應激的清除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內皮氧化應激的不斷積累又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2021 年 9 月 3 日,JAMA Network Open 上刊登了一項涵蓋超 32 萬名成年參與者的大型隊列研究,揭示了“東亞人群睡眠時間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J型關聯(lián)——7 小時的睡眠時間是與全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死亡相關的最低點。在男性中,與 7 小時的睡眠相比,每晚睡眠超過該數(shù)值,比如達到 8、9、10 小時,全因死亡率將分別升高 9%、18%和43%;而睡眠不足 5 小時,參與者的全因死亡率也會升高 16%。與之類似,在女性中,與每晚 7 小時睡眠相比,但凡多睡 1 小時或少睡 1 小時均會使全因死亡率升高。2022 年 4 月 28 日,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子刊上發(fā)表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最佳睡眠時長為 7 小時,與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有益關聯(lián);然而,當睡眠時長不足或超過 7 小時時,與認知功能下降以及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相關。這些關于睡眠與心臟健康之間關聯(lián)的研究不斷提醒著我們:該睡覺的時候就要去睡覺,該睡不睡和睡眠不足,都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健康對著干。
為了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在 22~23 點內入睡,盡量睡夠 6~9 小時,最好是睡 7 個小時哦!
編輯:左丹
責編:劉蕓
審核:姜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