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求學的甘苦體會
■ 胡迎建
應媒體邀請,寫一篇我自己讀書的故事與體會,引起了我的諸多回憶,沒有多少故事,但歷經(jīng)甘苦的體會還是很多的。
初中時代,我遇上了文革,無書可讀。后下放成為知青,耕耘栽割,“面朝黃土背朝天”“滾一身泥巴”。當我被上調(diào)到縣石粉廠做工人時,遇到一位同事勸我還是要讀點書。于是,我盡我所能找些書來讀。有時候從縣文化館圖書室借書,當時最好找的書是魯迅的著作。我也常常在廢品收購店里淘書,像郭沫若的《女神》、張若谷編的《新文化運動史料》等書就是我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然而,在當時,我這樣的好學也是犯忌諱的事。一個出身不好的人看書,不接受改造,“是想干什么呢”?有人向領(lǐng)導匯報,于是第二年,我被調(diào)到了離縣城二十里外的砂廠,每天拉車挑沙。盡管遇到這樣的挫折,我并未氣餒,還是偷著看書,并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之類的話來勉勵自己。那時,我的志向是希望像高爾基一樣,將來寫小說,寫我在社會底層浮沉的經(jīng)歷。
后來,我又希望成為一研究歷史的學者,為百年來中國的演進探求個為什么。于是,我又看了不少當時出版的《日本史》《瑞典史》等外國史書作為參照。不過,由于無人指導,我的讀書方法并不得法。我也曾想成為一名詩人,我讀了雪萊、拜倫、普希金的詩,沉醉在夢想中。記得有一次,有人請我?guī)兔υ煳?,問我需要什么,我毫不猶豫索要了一本《唐詩三百首》。那時的我又沉浸在古代詩人的世界里,試圖模仿他們寫舊體詩。
那年,恢復高考。為了考上大學,我每晚在宿舍里,就著柴油燈看書,油煙翻騰,鼻孔也變得墨黑。其實應考的教材并不高深,但必須盡可能背誦默記爛熟,才能多得分。終于得到了一紙高考準考證,我仍將信將疑。再后來,一封入學通知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走進課堂,我滿是硬繭的手抓起了久違的一桿筆。有時夜半夢中驚醒,仿佛還在喧嘈的場地揮汗如雨。吃過苦的人,求知欲特別強。我的同學們大多如此。大家晚上都窩在教室里自習,一旦停電,通通點亮蠟燭讀書,直到蠟燭快燃完才罷休。
畢業(yè)后,開始了我的筆耕生涯。起初,我在廬山市(原星子縣)政府辦公室負責地名辦、縣志辦工作。在這里,我研閱同治版《星子縣志》、康熙版《廬山志》,充實了對星子與廬山史地的知識,更養(yǎng)成了搜集資料細大不捐的習慣。1983年,我受命為縣志辦主任、《星子縣志》主編。為了專心撰寫,我在辦公室門口張貼七字:“閑談不過五分鐘”。直到編出縣志三稿,幾十萬字志書文字,縣長才同意放行,讓我去考研究生。后來到省城,我學的是唐宋文學與古籍整理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學術(shù)部門從事文學與文化研究工作?!俺鲇熊?,食有魚”,足矣。與二三師友,談談四壁縹緗;或者埋首書齋,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雖說書中并無顏如玉,卻也并非“百無一用是書生”,曾被批判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了應予“弘揚”的重視。我樂意尋覓登山小徑,自有精神家園,哪管黃道黑道,更無心下商海沉浮。
多年的讀書寫作,春草又綠,夢痕已殘。東隅既逝,桑榆未晚。我們曾羨慕那些岸然學長在青春歲月就能及時沐浴知識的甘露,也曾妒忌后來的莘莘學子,考托福爭出國。但樂天知命,不忮不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還是立足自己的崗位,“知來者猶可追。”我于43歲生日時作詩曰:“市海藏身自在天,偏將校注誤華年??嘁髫M是求名世,宏論慚無欠立言。江闊來朝租艇渡,春深何處看花妍。卻從四壁縹緗里,今古詩心試鑿穿?!?9歲生日,賦詩明志云:“傷逝誰能拽日車,人生未可計贏輸。詩情感事吟千首,學海潛心占一區(qū)。杖履尋游名勝地,青春偏嗜線裝書。望空莫羨凌云士,信筆涂鴉暇有馀?!贝四晡颐上愀鄞髮W著名學者饒宗頤惠贈詩文集,步其一詩韻云:“早年艱勞作,偷讀遣愁日。半生斫樗材,行年迫五十。夙癖吟詩苦,鬢發(fā)星星出。儉腹愧才疏,忍看駒過隙。新遷高知樓,環(huán)境迥異昔。夙不慣逢迎,治學慚占席。未改好奇心,搜書列滿壁。”我的治學一二心得,亦寓此三詩矣,然所為皆邊緣化之小道,聊以自慰而已。
珍貴的筆,曾被一位偉人譽為“金不換”,卻難免秋扇見棄的命運。從今不再以筆耕自詡,復印打印代替了手抄筆錄。用上了電腦,得于心而應于手,敲鍵寫作,豈不如虎添翼?我曾欣然賦詩云:“不習佛法不習禪,一開電腦便超然。調(diào)兵百萬憑敲鍵,大塊文章筆賦閑?!比欢娔X又不足以道哉?君不見多媒體、網(wǎng)絡已展現(xiàn)絢麗迷人的世界,語音電腦、大數(shù)據(jù)紛紛登場,萬卷書可以蛻身為區(qū)區(qū)幾張光盤而已。
我家的藏書古代文學2000冊左右,中國歷史圖書1500冊左右,古籍(包括整理出版圖書與線裝書)1200冊,地方文史1500冊左右,本人編著20多種。我曾在江西古文獻與詩詞領(lǐng)域里做了一點點工作。業(yè)績與興趣的一致,是我的幸運;壓力能轉(zhuǎn)化為動力,是成功的要素。追求成功的過程既艱辛而又愉悅。每次成功之后,如釋重負,享受到猶如雨霧之后人與大自然調(diào)適的愉悅。而今垂垂老矣,還想談點體會:讀書是知識面的擴展與點的深化,偏重于接受;著述是冥思苦想時的宣泄與解脫,偏重于主觀的創(chuàng)造;作詩詠懷,可以藻雪精神,凈化心靈,偏于余暇時的調(diào)劑;老來學習與寫作,但保健養(yǎng)生,也是人生之必須。四者時間的沖突,如能平衡安排,則合乎張弛之道,樂莫大于此。我愛古典文學,那是過去了的環(huán)境與人的心靈碰撞與交融;我也愛古代哲學,看看古人如何認識世界,頤養(yǎng)情性;我也愛史學,它有助于了解古人所走過的道路與社會的變遷。這一切,只有通過讀書與研究才能得之。窮畢生之力,獲涓滴之功,領(lǐng)國家之工資(而今是社保),無仕途之騰達,于素愿已足矣。然而,鑒古觀今,見微知著,是我們應持有的一份良知與責任。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柳飄蕙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