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受前期持續(xù)強降雨和近期高溫酷熱天氣影響,柴桑區(qū)江新洲的農戶經歷了澇旱直轉的急劇變化。為全力做好災后農業(yè)生產恢復工作,柴桑區(qū)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核實受災情況,下沉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盡量減少因災損失。
在江洲鎮(zhèn)洲頭村,農戶正在給水浸后的棉花苗地施肥。農戶們說:“這片棉地被水淹了,這兩天才出苗,施點肥正是時候,苗出來了不及時施點肥,長勢就不太好?!痹谵r技人員的指導下,洲頭村等多個村莊正搶抓時間給棉地補肥。在新洲墾殖場記者看到,成片水稻遭受內澇后又被烈日炙烤,已干燥龜裂,裂縫深達10厘米左右。面對澇旱急轉的情況,為減少農戶受災損失,當地積極開展生產自救。新洲墾殖場副場長董王武告訴記者,內澇時,當地利用水泵積極抽排;干旱時,使用水泵從長江抽水灌溉,每天需要花費電費3000元。而利用長江與引水渠的落差開閘引水,節(jié)約了用電成本。
7月9日下午,在新洲墾殖場的組織下,江水經由場內千米水渠流向了干渴的農田,一方面引水“解渴”,一方面積極對因澇受災的農作物進行補種。在新洲墾殖場的黃豆種植區(qū),記者看到一些黃豆苗已經干枯,有些地方黃土裸露,甚至部分土地出現龜裂現象。種糧大戶趙志林告訴記者,近150畝的黃豆地受災了近70畝。趙志林介紹,盡管前期積極排去田間的內澇積水,但強降雨還是讓黃豆苗長時間被水浸泡,爛根較多。在澇旱急轉下,他們積極動員購買種子、聯系播種機,進行搶種補種,努力減少災害損失。記者了解到,江新洲島上的農作物種植以水稻、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為主,江洲鎮(zhèn)農業(yè)農村辦公室副主任譚伍超介紹,目前區(qū)里已經調配了部分稻種運到農戶手中,準備重新進行栽種,減少不利天氣給農戶帶來的損失。
據悉,為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柴桑區(qū)迅速成立了6個指導組,分赴各鄉(xiāng)鎮(zhèn)了解受災情況,依據不同的受災類型,對各類農作物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救災指導,提供專業(yè)的技術建議和應對策略。同時,為保障災后補種工作順利開展,該區(qū)緊急向上級申請救災種子,在第一時間將種子發(fā)放到各鄉(xiāng)鎮(zhèn),確保補種工作科學、有序、高效進行。
(九江日報記者?洪永林/文?蔡?欽/攝)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柳飄蕙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