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街之緣
■ 王朋賓
每逢寒暑假, 我都要到九江的家住上一段時間。由于房子在長虹大道的香榭麗舍小區(qū),我習慣就近去三里街買菜購物,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總是思緒翩翩。
36年前,我懷揣夢想與憧憬,踏入了位于三里街附近的九江師專的大門。那時的三里街,成了我們課后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我們求學路上的溫暖陪伴。街邊的小吃攤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攤主們熱情的吆喝聲此起彼伏,狹窄的街道上,車來人往。課余時間,興之所至,和同學結伴在三里街閑逛,在街邊的小店里挑選喜歡的小物件。
如果關系好的同學獲得獎學金,免不了要到三里街的小餐館“搓一頓”。那時三四個小菜,幾瓶啤酒,請客者就要用盡所有的獎學金,有時還要倒貼幾元錢。記得我請客的由頭也不少,除了屢屢獲得獎學金外,作為中文系團總支宣傳委員,我采寫的本系師生向老區(qū)捐書活動的新聞稿登上過《九江日報》,也參加中文系首屆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報告會。學生時代的生活簡單快樂,三里街見證了我們青春歲月里的單純與成長。
憑著在中文系較高學分的成績,我被擇優(yōu)分配至彭澤縣城最好的重點中學任教。白駒過隙間,如今的我兩鬢染霜,再次回到熟悉又陌生的三里街,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
三里街,我顧名思義,認為就是街道三里長而得名,近日讀潯陽文史叢書《潯陽街巷》才知是理解錯誤。三里街原名平嶺,因此處原為山崗地形,人煙稀少,山頂平緩而稱平嶺。緩坡的起點在現在的三里街農貿市場,坡高處就是現在的長虹立交橋。民國時期,九江府城在拆城筑路時,曾將城內關帝坡下西南拐彎處作為零坐標測量點,以后九江城東至各地里程均以此為基準。由此地至東門口約二里路,從東門口到平嶺約一里路,城里城外貫通正好三里路,“三里街”意味著該地距離老城區(qū)大約有三里路的距離。1934年前后,平嶺已形成一處連接城外通往城里的必經之道和商貿集市,后來人們漸漸習慣稱平嶺為“三里街”。
如今的三里街,自西北出發(fā)從原國棉三廠直至潯陽東路南端,全長約一公里。這里與30多年相比,除矗立的小區(qū)高層建筑外,街道的格局似乎沒有多大的改變。老舊的店鋪、斑駁的墻壁仿佛在盡情地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兩至四層高的房子較多,不少人家一樓用來做門面,其他樓層則用于日常起居。一家家店鋪緊密相連,雜貨鋪里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從針頭線腦到鍋瓢碗盆,應有盡有。里面的居民多為原住民,他們生于斯長于斯,一代又一代人延續(xù)了這里固有的經商風氣、生活習慣,把老街人特有的人間煙火打造成一道道風景,留住了一份份鄉(xiāng)愁。正可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今生似與三里街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在九江買套房的念頭起于十多年前。那時,我們在城區(qū)其他地段看房。正在舉棋不定時,兩年前在香榭麗舍小區(qū)購房的姑姑得知小區(qū)內還剩下幾套尾房,就竭力勸說我們在這里買房。理由是交通便利,離火車站、汽車站都很近。為此,她還幫我們找銷售經理砍價。就這樣,香榭麗舍小區(qū)后來成了我在九江的家。三里街也鑲嵌在我生活的畫卷里,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一條街道,更是一條連接我的過去和現在的情感紐帶。
清晨,當第一縷光線灑在街頭,三里街便緩緩蘇醒。最先熱鬧起來的是位于負一樓的三里街菜市場的小菜攤。新鮮的蔬菜不規(guī)整地擺放著,綠的青菜、紫的茄子、紅的西紅柿,色彩斑斕,仿佛是大自然饋贈的調色盤。攤主熱情地招呼著顧客,熟練地稱重、算賬,臉上洋溢著樸實的笑容。傍晚時分,街燈亮起,三里街又會迎來一天中的小高峰。下班的人們匆匆趕來,采購晚餐所需的食材。放學的孩子在街邊嬉戲玩耍,老人們則坐在店門口嘮著家常。
除了菜場,這里各式各樣的小店鋪,滿足了我們生活的各種需求。比如買一盒感冒藥,配一把鑰匙,修一下遙控器什么的,都特別方便。這里雖沒有鬧市的繁華,也沒有氣派的建筑和名勝古跡,卻呈現著生活最真實、最接地氣的模樣。
那天早上到三里街購物,特地往東邊多走了幾步路,看到了母校九江師專門口換了門牌,“九江市同文中學”“九江學院附屬中學”赫然在目。歸來的路上,心中五味雜陳。母校最終沒能逃脫時光老人的呼喚,走進了歷史的隧道,但有關母校學習、生活的記憶,卻隨歲月的遠去而更加清晰。班主任朱阿正老師、王訶魯老師對我們的關心,教現代文學的盧文一老師和選修課《魯迅研究》的李彪老師對我作業(yè)的表揚,中文系主任楊振雄老師對我畢業(yè)論文的指導,實習帶隊的肖章云老師對我初上講臺的評價與鼓勵,中文系黨總支干事葉劍華老師對我負責的宣傳工作的嚴格要求仍歷歷在目。那時候,我每晚從閱覽室返回寢室,總能看到圖書館一樓學報編輯部陳忠老師辦公室不熄的燈光。當然,我也沒有忘記自己常常穿過三里街,走到勞保電影院的情景和師專食堂的肉包子。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柳飄蕙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