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
↓↓↓
南昌
外嫁女中秋送鞋,意在重陽
在南昌,每逢中秋佳節(jié),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與家人團聚,還要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jié)過后,馬上就要到重陽節(jié),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jié)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愿老人身體健康。
贛州寧都
“竹篙火龍”鬧中秋
每逢中秋佳節(jié),贛州市寧都縣村民們都要去山上砍四五米長的毛竹曬干,用于制作“竹篙火龍”。經(jīng)過扎燈、淋油、綁燈等工序后,一條“竹篙火龍”便制作好了。
圖片來源:“寧都文旅”微信公眾號?攝影\石偉雄
中秋節(jié)當(dāng)晚,村里的鑼鼓聲便響了起來,大伙開始點燃竹篙上的油燈。隨后,村里的壯年男子兩人一組,將49根竹篙高高舉起,在宗祠前的空地上轉(zhuǎn)圈巡演。
夜幕下,勁風(fēng)吹動著火苗,竹篙上的火焰好似顆顆明珠,鑲嵌于天幕之下,流光溢彩,紅紅的火苗蘊含著村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贛州尋烏
“抬故事”喜慶豐收
“抬故事”是尋烏縣的中秋節(jié)重要民俗活動,以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jié)來展示。一般選擇8歲以下的小孩進行人物造型和化妝,并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
故事棚多為方形木架,用彩布裝飾起來,由青壯年輪流抬著巡村游樂,長達三四個小時,借“抬故事”來表達他們的喜悅心情。
婺源
擺龍燈,龍燈越長越興旺
“擺龍燈”也叫“迎龍燈”,就是婺源迎中秋的方式。
圖片來源:新華社
所謂“龍燈”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并點燃上面的香,高舉著來回游走于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九江湖口
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jié),九江市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制作糍粑。
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蕎麥粑、豆渣粑、芥菜粑、粟米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粑的形狀有圓球形、扁鼓形、圓餅形、方塊形、長方形、荷葉形等。
粑食的顏色多為原料本色,部分是經(jīng)蒸煮加溫后的自然變色形成的。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唯有印粑上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紋飾,以示喜慶和吉祥。
撫州資溪
畬族鄉(xiāng)親唱山歌
每逢中秋佳節(ji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個山頭,然后便可自由上前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種,即獨唱、對歌、齊唱。
圖片來源:“江西風(fēng)景獨好”微信公眾號
在這種喜慶的氣氛里,一般對唱比較多,較流行的歌有《嫁女歌》《人生相好歌》《十二生肖歌》《勸郎歌》等。
唱畬歌已經(jīng)成為該村畬民不可缺少的一種娛樂活動。
畬族歌手們隨興而唱,即景編詞,使新月畬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風(fēng)情村”。
宜春
香煙裊裊跳儺舞
宜春儺舞,始于元末明初,似深山璞玉,如峽谷幽蘭,習(xí)俗盛行,古樸祥和,堪稱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宜春儺舞祭月源遠流長,每逢中秋佳節(jié),宜春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月活動,場面恢宏,香煙裊裊,爆竹聲聲。
瓷都景德鎮(zhèn)
行幫規(guī)矩要加餐
景德鎮(zhèn)中秋習(xí)俗或多或少和陶瓷行業(yè)有關(guān)。相傳,坯房在中秋節(jié)休息一天,老板按8人至10人一桌供應(yīng)豬肉4斤和鮮蛋、黃花、木耳、粉絲、咸魚、芋頭、青菜、豆腐泡等10樣菜肴,另加40個銅錢當(dāng)酒錢,每人一個生糖酥,一個扁麻酥。
加餐的規(guī)格叫十碗菜,晚上賞月的茶點里要有花生、瓜子和梨,這些都是行幫定下的規(guī)矩,不能破壞。
吉安
中秋“燒塔”
中秋“燒塔”,是流行于閩、粵、贛地區(qū)的一種民間祈福習(xí)俗,又稱燒寶塔、燒瓦塔等。吉安市的中秋“燒塔”習(xí)俗由來已久,幾乎每一個村落都有“燒塔”習(xí)俗。每逢中秋月圓時,各個村落居民都會聚集在村里的一塊空地上,壘塔、燒塔、封塔、祭月、拜月、賞月。
各個村落均會指派人員砌塔,塔高一般1.5米不等,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為稻草及谷殼等,主要由年青人敲著鑼鼓到各家收集?;鹜鷷r潑松香粉,引焰助威,場面壯觀?;鹪酵?,象征著今后的日子越紅火。
中秋節(jié)
愿人月兩團圓!
(來源:江西日報綜合江西檔案、文旅吉安等)
編輯:吳晨
責(zé)編:鐘千惠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