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作家杜宣
■ 張廬山
杜宣原名桂蒼凌,九江人,是劇作家、散文家。今年是杜老誕辰110周歲的日子,杜老與我交往的一段舊事,我記得特別清晰。
20世紀70年代末,杜老從上?;氐焦枢l(xiāng)九江住了一段時間,當時組織安排他住在東風飯店。他曾經多次與我接觸,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在九江他說地道九江方言,叫我伢兒,很親切,讓我抽空到他的住地聊天,讓我講講九江民俗和城市變遷。因為我工作比較忙,他也經常下基層,去工廠等單位采風,但是我還是經常抽空到他的住地坐坐。杜老記性特別好,離開九江多年,但九江習俗一點沒忘。他沒有大作家的架子,穿著打扮和普通人一樣,戴鴨舌帽,黑色寬邊眼鏡,手持一個大煙斗,配一把小刀撥煙絲。他說話風趣,喜歡說笑話。每次見面,他都非常熱情地為我泡茶,還為我專門制作了一些大炮筒卷煙,放成一排任我抽。這些煙絲是從上海帶來的,味道好極了,現在沒得賣。
一次,杜老想去湖口石鐘山采風。當時交通不便,市領導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想去石鐘山只能乘公共汽車到新港公社梅家洲,步行到江邊,再乘渡船到湖口縣。我當時在九江航運公司工作,向領導請示后,派一艘拖頭車載杜老過去。記得那天正下著蒙蒙小雨,我們登船直下湖口,半個多鐘頭便到石鐘山腳下。杜老提議不走大道,走山間小路登山。后來我才得知,他是為觀看路上歷代留下的石刻碑文。小路上雜草叢生,通行不便,可他堅持邊走邊看,不放過每一塊石碑。碑前有雜草,他就親手除去,慢慢細看。從山下到山上,每塊碑文他都細心品讀上面的內容,欣賞古人的書法。一個小時,我們才到石鐘山上。隨后,我們陪他觀看山上美景和墻壁上石刻詩詞,就在山上的船亭休息。當時,休息室的墻上掛了一幅郭沫若先生游石鐘山題寫的詩。杜老高興地贊美此詩,還講述了他與郭老的故事?!督魅請蟆否v湖口的記者用海鷗照相機為我們拍了一張黑白合影,可惜這張照片我沒有收藏好,后來不知所蹤。
當地領導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舉辦了一個小型座談會,暢談文藝創(chuàng)作和湖口民俗。杜老對青陽腔很感興趣,湖口劇團的劉春江老師拿來劇本供他研究。杜老要求他們要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弘揚傳統劇目,為廣大群眾服務。
傍晚,我們返航回九江。上水慢,下水快,閑得無聊,杜老提議找副撲克牌玩玩。那年代,我們打的是“紅星五”。贏了,他說到漢口了;輸了,他說回上海了。就這樣,我們很快便返回了九江。
有一次杜老問我,九江理發(fā)哪里理得好?我便帶他來到一個理發(fā)師那里。理發(fā)師為他打理頭發(fā),兩人還閑談起來。談到古今九江名人時,理發(fā)師居然談到杜宣。當時,杜老立即從理發(fā)椅上站起來,雙手握住師傅的手連聲說:“謝謝你記得杜宣,我就是杜宣!”理發(fā)師激動地說:“您下次理發(fā),隨時來找我理,我很高興為您服務?!?/span>
前不久,我在九江文化宮看到職工藏書協會舉辦的九江文藝史料展覽,其中杜老的著作史料讓我感到特別親切。我收藏了一張杜老照片,是九江書法攝影愛好者胡亞東拍攝的,還收藏了九江藏書協會胡榮彬編寫的《杜宣誕辰百年紀念冊》,這些珍貴的資料讓我對杜老的回憶更加明晰,更加深刻。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方旬瑜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