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縣百碗——江西小炒新味道”
修水來接招了!
砧板肉是九江市修水縣人年夜飯桌上不能少的大菜。想念砧板肉就是想念兒時的年味,因為砧板肉是過年的味道,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瓦罐煨菜是江西很多地區(qū)的一種飲食習俗,有一千多年歷史,它的制作方法是選用各種食材,如雞肉、鴨肉、牛肉、豬肉,配干豆角、干竹筍、蘿卜鮮菜等,放入封口瓦罐內,以木炭煨制數小時。這種方式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香煎米粉肉酥脆軟糯,滿口留香,因食材家常且易于操作,故而深受百姓的喜愛。過去,修水縣黃龍鄉(xiāng)交通不便。為將豬肉長期保存,村民將自家的豬肉精心加工:先將豬肉煮熟切段,再把大米炒熟磨粉,之后一起加食鹽等佐料腌制入味。相傳有位村民因為家中無油炒菜,就試著用腌制的米粉肉來炸油,沒想到烹制后的米粉肉竟然變得異常酥香可口。于是,香煎米粉肉這道美食便在黃龍鄉(xiāng)流傳開來。
古市花椒雞是以古市花椒生產基地放養(yǎng)的土雞為主料,以古市花椒“麻、辣、香、清、濃”五味一絕為配方加工而成的一道地方特色菜。古市花椒歷史悠久,據《南昌府志》《分寧洲志》以及清乾隆三年的《修水義寧志》記載,古市花椒曾為“貢椒”“義椒”,是清朝時修水義寧“三寶(茶油、茶葉、花椒)”之一。古市“花椒雞”采用正宗的古市花椒為佐料配方,以其獨特的味道成為地方名菜。
三都米粉主要有炒粉、湯粉、拌粉,每種又分雞蛋粉、肉絲粉、素粉。三都的米粉粗而滑,吃起來特別有嚼勁,口感非常好,而且米粉都是手工制作,再配上三都特有的米粉調料,炒出來的米粉還沒端出來,就能聞到香飄飄的米粉味道,讓人垂涎欲滴。夾起一筷子米粉,送到嘴邊,嗖一下,一根根米粉滑進嘴里,香、辣、鮮、滑,已成為修水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修水縣上衫鄉(xiāng)位于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領導革命,參與戰(zhàn)斗。因當時條件艱苦,老一輩革命先輩常吃豆腐渣充饑。把豆腐渣做好吃也成為了當時紅軍苦中作樂的樂觀體現。經過歲月洗禮,濕豆腐渣制作工藝不斷改進,味道更加美味。
修水縣杭口鎮(zhèn)雙井村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江西詩派始祖黃庭堅故里,該村江邊有座石崖形成的釣魚臺,臺下有兩井,在一塊石崖上,鐫刻著黃庭堅手書“雙井”兩字。茶園就坐落在釣魚臺畔。這里依山傍水,土質肥厚,溫暖濕潤,時有云霧,茶樹芽葉肥壯,柔嫩多毫,這里的茶葉又名“雙井綠”。黃庭堅同蘇東坡喝茶論藝,切磋詩文,時常喝的茶就是“雙井綠”。蘇軾到杭州任知州,時常想起好友黃庭堅,于是便將“雙井綠”加入到所創(chuàng)制的東坡肉中制成了一道新菜品。這就是“雙井東坡肉”的由來。
修水縣西港鎮(zhèn)油豆腐具有色澤金黃、細膩綿空、味美香醇等特點,并含有優(yōu)質蛋白、多種氨基酸、鐵、鈣等營養(yǎng)元素,易消化、易吸收,剛出鍋時就香酥可口,不需任何作料即可食用,烹飪后更是味道鮮嫩,是老少皆宜的健康素食。此外,豆腐加工中添加了少量石膏,具有清熱去火的功效。歷來西港人把油豆腐定為宴席“十二大碗”之一 ,現在仍是紅白喜宴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傳統(tǒng)風味名菜。
溪口板栗燒雞,以農家土雞與溪口野生板栗為主料,板栗飽滿香甜,雞塊鮮香軟糯,佐料調和,文火慢燉,入口回味無窮。此菜寓意大吉大利,“栗”諧音利益之“利”,“雞”諧音吉祥之“吉”,營養(yǎng)美味,寓意美好。
九嶺山脈下的修水縣茅竹山林場的鮮筍,加入瓊脂般的臘肉煎炒,鮮嫩脆爽的冬筍隨著噼啪的柴火,融入馥郁咸香,是獨屬于這個季節(jié)的浪漫。
每一道都是地道修水味
每一口都是濃濃修水情
修水的美食
不僅安撫著人們的胃和心
也記錄著這座城市獨特的味道
家鄉(xiāng)特色菜圖片+特色菜推薦及故事分享
11月12日至12月15日
以“【百縣百碗】XX市+姓名+菜名”命名
將圖片+文字介紹
發(fā)送至jxrbsjxxw@163.com
修水已接招
你還想了解哪個縣(市、區(qū))的地方菜呢?
快在評論區(qū)喊出它的名字吧!
(來源:江西新聞客戶端)
編輯:吳晨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