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近代詩人藍鈺的九江情緣
■ 劉 燕
自古以來,諸多的高安才子賢達與九江結下不解之緣,一則因為兩地距離較近,作為古代瑞州府所在地的高安(筠州)與廬山(潯陽)之間的水路或陸地來往比較便捷通暢;二則源于歷史與文化的深厚關聯(lián),陶淵明、謝靈運、劉渙、蘇軾與蘇轍兄弟、黃庭堅等文人成為高安詩人書寫中不可或缺的文學符號和文化資源,歷代作家之間建構了一脈相傳的隱逸精神和超拔品格。
藍鈺(藍昌洙供圖)
本文介紹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位詩文與書法皆佳的高安名士——清末翰林編修藍鈺(1859~1939,原名玉,字瑞人,又字式如或石如,晚號蟄廬),他是1892年進士,1903年擔任翰林編修。作為一個史學家與詩人,藍鈺記錄了歷史陣痛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生百態(tài);他多次路經(jīng)或專程游覽潯陽江畔的名勝古跡,并在七旬高齡登上廬山牯嶺,寫下文脈深厚、田園風格的優(yōu)美詩詞。
瑞州府的隱逸名士與文脈流傳
“高安”又稱建成、米州、筠州、瑞州,屬江西豫章郡,是瑞州府所在地。文天祥、蘇軾、蘇轍、楊萬里、陸游、曾鞏、岳飛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跡。高安距離九江約180公里。在歷史上,兩地之間文人交往頻繁,流傳不少佳話。
江西省高安藍坊的藍鈺故居。(藍昌洙供圖)
首先是“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靖節(jié)先生)。關于其祖籍地,主要有“潯陽說”和“宜豐說”兩種。南北朝時期的顏延之《靖節(jié)征士誄》記載:“晉征士潯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闭J為他是柴桑人(屬于潯陽郡,今屬九江市)。而“宜豐”說則往前推及其出生地:“淵明始家宜豐,后徙柴?!?。由于瑞州府的所轄地包括高安、上高、新昌,陶淵明與高安詩人的密切關聯(lián)也就隱隱約約地浮現(xiàn)出來。即便兩者沒有什么瓜葛,陶公的《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飲酒》等詩文也是文人必讀名篇。
第二位關鍵隱士是來自高安市灰埠鎮(zhèn)鈞山劉村的宋代名士劉渙(1000~1080,字凝之,號西澗居士),他與兒子劉?。?032~1078)、孫子劉羲仲(1059~1120)史稱“高安三劉”。劉渙性格剛毅,因耿直而不容于官場,最后像陶淵明一樣,年過五十便辭去官職,歸隱于南康(今江西廬山市),在廬山之陽結廬,在落星之灣置地,“灌園蔬食,隱幾嘯歌”。好友歐陽修1051年寫下《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羨君買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疇兮釀酒盈缸?!眲o的兒子劉恕、孫子劉羲仲也追隨而至,辭官隱居廬山,三代人葬于此地。有關西澗居士騎黃牛漫游廬山美景的傳說,被歷代文人畫家津津樂道。劉元高《訪西澗先生隱廬》曰:“拼把鈞山換此山,長松數(shù)畝屋三間。綠蔭細雨重門鎖,獨恐騎牛去未還?!痹陉愃从帷厄T牛歌》中,劉渙被視為具有仙風道骨的“白云老”:“吟或狂,醉欲倒;同醉同吟白云老。此老不可天下人,一住廬山三十春。”北宋畫家李公麟繪有《劉凝之騎牛圖》,“牛”成為象征隱士身份的重要形象(與之相對的是世俗之“馬”)。蘇轍親撰《哀西澗先生辭》:“元豐三年九月辛未,廬山隱君劉凝之卒于廬山之陽?!痹诟甙驳奈娜诵闹?,“三劉”成為與陶淵明一樣的隱逸高士和精神偶像。
蘇軾(1037~1101)與蘇轍(1039~1112)兄弟與高安的關系,則更為直接。蘇轍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的牽連,于元豐三年(1080)七月至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貶謫高安:“謫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后又因“元祐之政”,于紹圣元年(1094)九月至紹圣四年(1097)二月,再度被貶高安,前后近8年。元豐七年(1084)因蘇軾在湖北黃州時表現(xiàn)較好,被朝廷恩準調往汝州擔任團練副使,赴任之前,他決定探望正在高安的弟弟。暮春四月,好友道潛自黃州送蘇軾父子二人到達九江,然后三人共游廬山。蘇軾游覽西林寺,靈感迸發(fā),寫下傳世之作《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碧K軾于四月二十九日,抵達高安,與弟弟一家歡度端午節(jié),直到五月五日離開,前后十日,留下《金沙臺》等詩篇墨寶,又如《綠筠堂》(今高安市府衙公園重修該景點)提及陶淵明:“谷鳥驚棋響,山蜂識酒香。只應陶靖節(jié),會聽北窗涼。”至今高安錦江河畔留下了“來蘇渡”的遺跡。
藍鈺的書法。(喻偉供圖)
藍鈺于清咸豐己未(1859)生于高安的藍坊鎮(zhèn),家境貧寒,父親長期在外省做點小生意,母親以紡織補貼家用。其自幼好學,中秀才后,在父母的期許和塾師的資助下,到瑞州府的鳳儀書院繼續(xù)深造,肄業(yè)二年,此間受教于恩師彭桂馨(1819~1889,字伯丹)。彭桂馨是咸豐六年的翰林,官湖廣道御史,工詩書畫。歸里后,他應瑞州知府黃廷金之聘,擔任鳳儀書院講席多年,并歷主白鹿洞書院、濂溪書院講習,是一位穿行于高安與廬山之間的博學之士,著有《有新意齋詩集》,其學問與人格熏染著年輕學子。參加三次科考失敗后,藍鈺在1892年金榜題名,點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但由于父母接連病逝,他不得不居家服闕。1903年,他擔任翰林院編修,1909年受命總纂《德宗景皇帝實錄》,協(xié)修《清史稿》,纂修《德清宗實錄》。
陶淵明、劉渙、蘇東坡等文人成為藍鈺追隨的典范,尤其是陶淵明的名字、形象、典故、意象等常出現(xiàn)于詩中,構成古今詩人秘響旁通的互文性。1901年,藍鈺看見鄉(xiāng)野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聯(lián)想陶公之“菊花”,寫下五言詩《菜花》:“朝踲相映襯,百道金光舒。銀海為之眩,幾作菊花呼。春花與秋花,相較定何如。欲問柴桑翁,堪同菊賞無?”詩中,他追問柴桑翁(淵明):“春天的油菜花與秋天的菊花相比,哪個更美?”在另一首《晚菊》中,藍鈺又提到他念念不忘的柴桑叟:
涼秋垂盡嫰寒侵,徐綴枝頭數(shù)點金。
眾卉蕭條獨佳色,美人遲暮自貞心。
收香老圃蝶微瘦,冒雨疏籬蟲細吟。
喜見柴桑衰鬢白,霜天仍掇一花簪。
與其說藍鈺在詩中“喜見柴桑衰鬢白”,不如說他是借“晚菊”表達理想中的田園生活以及秋霜中不屈不撓的脫俗品性?!熬栈ā辈粌H是高潔之士的標志性符號,也是隱逸者的自我鏡像。在以《陶淵明》(1924)為名的詩中,藍鈺毫不掩飾自己的愛戴之情:
淵明惟達道,用能行己志。
平生耕且仕,不欲與人異。
沉冥晉宋間,處身以夷惠。
甲子紀文章,聊復見吾意。
這首詩幾乎是陶淵明的一個小傳。藍鈺贊賞他懂得“耕且仕”的達道,態(tài)度謙和,與常人無異,堅守伯夷、柳下惠等廉潔剛正之士的處身原則。這恰好也折射了詩人自身的隱居理想與人生態(tài)度。
藍鈺的史學志趣與九江出游
1896年之秋,意氣風發(fā)的藍鈺安排了一次遠游,從江西南康、湖口,抵達浙江杭州、揚州、天臺、桐廬等地,一路游覽名勝古跡,留下多首詩歌。如《南康晚泊》寫道:
風帆剛卻傍孤城,纜定波間片月生。
灣落一星蒼石出,峰鄰五老暮云橫。
兩三遠港明漁火,斷續(xù)寒空叫雁聲。
遙憶吾鄉(xiāng)西澗叟,此間高臥我遐征。
藍鈺記錄乘坐的船夜泊于南康(星子縣)。據(jù)《水經(jīng)注·廬江水》:“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林,傳曰有星墜落此,因以名焉?!痹娙瞬粌H寫到星子縣名的來歷,描繪暮色中的五老峰,更不能忘記隱居廬山的“吾鄉(xiāng)西澗叟”。又如同一時期寫下的《湖口早發(fā)》:
遠別匡廬近石鐘,客游去意惜匆匆。
帆懸曉色蒼茫里,舟出迴塘清淺中。
下駛將觀滄海日,泝流先趁大江風。
此行計採天臺藥,漫擬題詩向浙東。
藍鈺雖舍不得離開匡廬,但行程已定,不得不匆匆惜別廬山、石鐘山和鄱陽湖,一路乘舟下江南,抵達浙江天臺縣。據(jù)說漢代的劉晨和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見兩位仙女。這也成為藍鈺直奔天臺山采藥去的心愿。
1896年,藍鈺還參與了一件重要的事務,他與江西京籍官吏、好友蔡金臺進士、熊方燧進士(高安人)等上奏,申請在江西辦內河火輪、瓷器及蠶桑學堂。同年夏,熊方燧、蔡金臺、鄒凌瀚(高安人)及其堂兄鄒凌沅等集資,成立了從南昌開到九江的“??递喆尽?,此系長江內港最早的民營航運企業(yè)。
1903年,藍鈺攜家人赴京,被擢于清國史館授職編修。此時人心思變,“史館中同僚多遠涉重洋,肄習政法格致之學,鈺則竺守舊章,一意在國史館搜羅故實,闡幽揚潛。”藍鈺既沒有像很多同事那樣出國留學,也婉拒禮學館總裁、內閣學士陳寶?。?848~1935)薦其赴山東任職知府,他寧愿成為《德宗景皇帝實錄》總纂官之一,發(fā)揮長處,踏踏實實地修史。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大夫之儒道互補的人生理想在藍鈺身上也很明顯。從其撰寫的《中西政治異同得失論》《中西各國國法不同孰為最善論》《鑄金幣以資抵制策》《中西財政利弊論》等文章不難看出他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的熱衷,并提出了政治、經(jīng)濟、教育、外交、商務、財政等領域的變革主張。
1911年,清朝終結,民國重開清史館,翰林院的遺老們受命修撰《大清德宗皇帝本紀》,“掛冠而去者踵相接也,鈺以所編清德宗實錄未竣,有慊于心,仍局促故都,屢促主持者完成其業(yè)”,堅持“始終如一,事乃得臧”,此書耗時十余年,終于1921年竣工。
1922年,六十多歲的藍鈺“歸隱鄉(xiāng)閭,授徒為生,暇輒誦書作字。”他為鄉(xiāng)鄰寫字題名,教子有方,手書《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分付其三子;鐫章為“懷葛氏之民”(源自《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以示“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自甘淡泊之志。藍鈺與家人合作建了一幢“太史第”,開設藏書樓“負笈硯齋”。該樓以其收藏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一方硯臺“負笈硯”命名,藏書五萬余卷,多系明清珍本。藍鈺過起了恬淡自在的耕讀生活,詩意勃發(fā):“插槿環(huán)四周,中規(guī)以為圃。殷勤手自鋤,種菜就其處。人功利培灌,天澤酣風露。滿目羅芳鮮,涉園足生趣。肉食缺歸耕,淡泊行吾素。夙知蔥韭味,曾向山林住……”
正如《桃花源記》所描繪的,無數(shù)百姓或文人都憧憬向往一個回歸自然、寧靜和平的“烏托邦”。無奈現(xiàn)實殘酷,此時軍閥混戰(zhàn),游兵肆虐。藍鈺得知九江曾遭遇了一場兵亂大火,心急如焚,在《潯陽琵琶》《富城焚》等長詩中,他記下了這個令人悲傷的事件:
琵琶千載聲寂寞,一日驚風動弦索。
廬阜愁云遏不行,彭蠡崩波隨起落。
往聞古潯陽,鎮(zhèn)將如狼兵則羊。
羊饑今欲死,猙獰亦遂化為狼。
據(jù)地狂嗥方擇肉,市聲沸亂如蜩螗。
刦財無敢誰何我,何惜殺人作深禍。
三百余家好市場,付之一炬阿房火。
江濱租界命各逃,板橋歲久失堅牢。
苦被鄉(xiāng)人蹴踏破,余生相迸沒寒濤……
請持琵琶擲向江心去,滿指哀音誰忍聞。
江州富城慘遭大火蹂躪,毀于一旦。在《富城焚》中,藍鈺指出這場大火的原因是鎮(zhèn)將克扣軍餉,士兵生活艱難,搶劫豪奪:“悍卒年來氣益驕,艱哉移防百里遙。饋贐索使從豐饒,有挾而求是曰要。滅眉頭火不汝燒,酬以千金拔一毛。怒以薄情忘我勞,瀕行因使汝土焦,取汝萬千纏諸腰。鳴槍整隊去逍遙,禍非我作惟汝招?!痹诖嗽姷慕Y句,詩人悲痛吶喊:“嗚呼獄中神劍精靈滅沒歸烏有,不然一揮決盡五百亂軍首!”藍鈺的憂國憂民、憂世憂愁之心,與杜甫《兵車行》、白居易《琵琶行》形成了共鳴呼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高安于1925、1934年遭受旱災時,藍鈺不顧高齡,親赴漢口求賑,寫下《為邑人求賑漢口》(1925)、《饑民哀》(1926)、《甲戌秋為邑人求賑漢口》(1934)等具有史料價值的詩歌,體現(xiàn)出詩人愛民助民的悲天憫人之氣概。就這樣,歸隱與憂患,出世與入世,構成了中國文人既矛盾相悖又協(xié)調統(tǒng)一、具有某種平衡張力的獨特精神。
七旬藍鈺攜子侄登頂廬山
1930年6月12日~15日,在次子藍嗣棻、學生孟輿等陪同下,年過七旬的藍鈺實現(xiàn)了去廬山的夢想,他寫道:“我為廬岳游,相從得三人。晨陟牯牛嶺,到巔日未曛?!彼{鈺坐著轎子上山,四人早晨出發(fā),下午抵達山頂,在天暗之前瀏覽周邊風景:“快睹先近域,景逐眼中新。俄頃云墨色,驟點勢傾盆。”
在《六月十二日肩輿晨入牯牛嶺》中,藍鈺敘述了登山過程,途中看見“蜂房”(中外避暑別墅群)參差錯落的場景:
日日山靈應接忙,為延熟客買新涼。
因緣乘興吾前往,積漸升高徑曲藏。
扶老寧須綠玉杖,造顛疑入白云鄉(xiāng)。
蜂房萬落紛參錯,中外拓為清暑場。
在《漆履堂家弟孟輿招游廬山,次兒藍嗣棻偕帶往》中,詩人記錄了這次長途旅行的緣由和人文景點:
廬山蘊奇秀,長謠聞太白。
東坡標二勝,佳處隨有獲。
下過每舟中,移時望難即。
傾慕極生平,其面宜一識。
……
蓮社招勝流,淵明醉眠石。
謝客哦二詩,石門資辨析。
深谷臥青蓮,堂顯書聲寂。
愛蓮說濂溪,墓封蓮洞側。
鹿洞桂森門,考亭留手植。
望古思何窮,看山意彌適。
……
余意儻依戀,山靈幸留客,
便擬效匡君,就茲卜新宅。
藍鈺的廬山朝圣之旅,是向李白、蘇東坡、陶淵明、謝靈運、周敦頤、石門寺的釋惠洪、主持白鹿洞書院的朱熹等先賢致敬,他希望自己仿效諸君,也在廬山邊建新宅,與之同處靈山。遺憾的是,第二日天氣不佳,詩人寫下《午后出覽天池諸勝遇雨仙人洞,雨止步還,明日大風霧不復出,次日仍陰慘遂歸》,以細膩筆觸描述一路云霧繚繞的所見所感:
雨阻仙人洞,相攜薄暮還。
中宵風發(fā)屋,破曉霧藏山。
勝景留余慕,良游嘆絕艱。
徑辭廬岳去,回望白云間。
風雨無阻,即興而歸,另一首《仙人洞》寫道:
山雨欲來風力遒,避之石洞喜清幽。
純陽像設中崖立,疑袖青蛇到此游。
藍鈺思緒萬千,看見仙人洞中的道士呂純陽(呂洞賓)雕像,想起了白蛇傳的傳說。面對風雨,他頗感些許困惑:“遠憶韓蘇事,神意別厭欣;私獨側其故,逐客疑匡君?!睂τ谝粋€高齡老人而言,登頂廬山并非易事,可“匡君”似乎要驅趕他這樣慕名而來的客人。盡管如此,藍鈺頓悟到廬山的狂風暴雨足以洗滌心中的塊壘,學會放棄佛家所言的“厭欣心”,放下抱怨與遺憾,他決計“明年際春夏,相與催征輪。快游當月計,取道南康軍。入山懷先賢,謦欬念難親……”
在一個家國破碎、混亂無序的時代,藍鈺持守著對陶淵明、劉渙、李白、蘇軾、蘇轍、周敦頤等先賢隱士的文化傳承,寫下有關潯陽勝景、隱逸仙跡的系列詩篇。藍鈺也是一位嗜書如命的藏書家,可惜在特殊時期其五萬卷明清珍本被村人運往南昌,當廢紙出售給石梁閣。幸虧新建的一位收藏家王咨臣(1914~2001)購得《負笈硯齋詩抄》《負笈硯齋文抄》等手稿。20世紀80年代初,藍鈺的兒子藍嗣榮、藍季甘曾前往抄錄。最近高安市黨史地方志和檔案館重新影印其書稿,藍鈺的外孫羅俊遜先生校注《負笈硯齋詩文選釋》。對于這位被時光湮沒的史學家、詩人與書法家,《江西通志稿·藍太史石如先生事略》給予了中肯的評語:“鈺之古文,力追韓歐(韓愈、歐陽修),詩擬靖節(jié)(陶淵明)。書法初學平原(顏真卿)后宗登善(褚遂良),勁遒瘦逸,得其神髓,與南豐趙世駿相頡頏?!毙以?,透過藍鈺公的詩文與書法,我們才得以窺見這位傳統(tǒng)士大夫由入世而隱世的復雜經(jīng)驗與超拔精神。
作者簡介
劉燕,江西高安人;武漢大學本科,四川大學碩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授;曾在都柏林大學、布朗大學、密歇根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海外漢學、跨文化研究等;近些年致力于挖掘江西高安的人文遺產(chǎn)與鄉(xiāng)土文化。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吳晨
責編:鐘千惠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