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秋生
讀丁伯剛的小說,有一種窘困的漂泊感浮上心頭壓迫著我,故鄉(xiāng)的山水、故鄉(xiāng)的人物、故鄉(xiāng)的風俗、故鄉(xiāng)的舊事、故鄉(xiāng)的各種影像紛至沓來,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八山半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江南故鄉(xiāng),回到了“臉朝黃土背朝天,喂牛養(yǎng)豬弄菜園”的農耕歲月,那種土地里刨食、汗水里收獲的日子雖然一去不復返了,但字里行間主人公心頭裊裊升起的痛楚依舊刻骨銘心,使我驀然想起泰戈爾的詩句來:“哦/人世間這群/渺小的流浪者/把你們的足跡/印在我的詩文上吧!”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日子,過得好與過得不好本來就無可厚非。但若有人刻意地左右著你的未來走向,甚至于拿根隱形的繩索套在你的脖頸上,讓你向東就不能往西,讓你走南就不能闖北,就算是你的至親至愛之人,你也會有奮起反抗的那一天。家鄉(xiāng)有一句老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把兒孫當馬牛。用現在的話來翻譯,就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活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責任,任何人都無力也無權去改寫別人的人生。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永遠都不會過時,只會越來越精致,越來越隱蔽,或者就藏在你看不見的某處靜靜地沉默著。
歌山縣的有志青年艾朋,自小聰明伶俐,智力過人。因為父親走得早,他與母親李華蘭相依為命,曾在大庭廣眾之中替母親找男人,給自己找爸爸。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艾朋的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李華蘭不顧班主任勸阻,也不管艾朋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替艾朋做主,結果艾朋以全班最好的成績被錄取在本省的一所普通院校。李華蘭以愛之名的固執(zhí)徹底改寫了艾朋的人生走向。好在艾朋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并沒有責怪母親的好心辦壞事,反倒安慰母親,說有兩個同學,一個考取名牌大學,一個只讀??茖W校。畢業(yè)后,讀??频哪舷聞?chuàng)業(yè),成了身價數億的大老板,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同學只能在他手下打工生活……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骨感。大學畢業(yè)工作后的艾朋并不安于現狀,他一心想成為人上人。艾朋只身南下,有過做白領拿高薪的陶醉,也有過創(chuàng)業(yè)開公司繼而倒閉的艱辛,還有考公務員筆試遙遙領先,面試卻遭淘汰的苦悶。
盡管小小年紀就曾幾起幾落,艾朋始終瞞著母親李華蘭,不想讓滄??嚯y半輩子的母親繼續(xù)為自己擔驚受怕。這種自小長在骨子里的孝心沒有助力艾朋在遍地黃金的經濟特區(qū)展翅高飛,卻讓艾朋活成了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他拒絕母親前來探望,甚至拒絕母親的任何關心與照顧,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吹爆理想的肥皂泡,外人甚至母親都無法看清楚他內心世界的痛楚與真實想法。就好像他回歌山備考公務員意外出車禍后的病情,時隱時現,貌似平靜安好卻會隨時發(fā)作,事先一點跡象都沒有,就算大醫(yī)院專業(yè)正規(guī)的醫(yī)生都看不明白,以致李華蘭聽信專家建議,要把他送入精神病醫(yī)院去治療。
漫漫紅塵里,璀璨燈火間,誰是誰的牽掛?誰又是誰的希望?
一條名叫“王軍”的流浪狗為讀者詮釋了一幅人間百態(tài)圖:“我”想跟人類一樣平起平坐,處處與人類為友,把他們每一個人都當作自己的依靠,當作自己的親人,真誠地希望每個人幸福如意,家家和睦美滿,我希望小巷中永遠熱熱鬧鬧。這一刻“我”感到自己如此富足、踏實,巷中所有的人都屬于“我”,“我”也屬于巷中所有的人。
“我”怕別人討嫌我,怕別人私下對我懷有不好的看法。任何人只要略略顯示不滿的神色,皺皺眉,低低眼,抿抿嘴唇,“我”也能不差分厘地感覺出來?!拔摇睆牟桓遗c任何人發(fā)生矛盾,不敢違逆任何人的意愿?!拔摇睙o法在任何帶有一絲半點敵意的環(huán)境中生存。如此種種,注定了“我”在生活中唯一所能采取的方式,便是那種小心翼翼、唯唯諾諾、乖巧內向的方式,為人上,處世上,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世人都說狗膽包天,可王軍的膽子比誰都小,為了能夠在小院子里生存下去,處處博取人類的歡心:比如給殘疾人雷頭送碗筷到廚房,把衣服送到雷頭身邊幫他披上,被旁人夸贊比雷軍的媳婦還要細致周到;比如在小巷子里路遇推不動板車的醬張,用盡吃奶的力氣幫醬張推板車,沒有推動還招來醬張一頓“白長一身肥膘”的善意嘲笑:比如與孤寡老人王老子不離不棄,每天幫王老子翻曬收來的各種廢品,小院拆遷后,陪在王老子身邊到幾十里地外的湖邊搭棚度日,當王老子心情不好時,還要默默坐在一邊陪他做事,讓他罵,讓他恨,讓他厭,讓他冷落,以自己的溫順來緩解他心頭之氣……幫天紅看家、幫黃連搬凳子勸和夫妻吵架、幫小院住戶招呼小孩、趕老鼠、丟垃圾、爬門爬窗進房拿主人忘了帶出的鑰匙,想方設法給人逗樂,諸如此類。別人讓干什么王軍就干什么,甚至別人沒讓他干什么,他也知道需要干什么。特別是當王老子孤身一人深更半夜患病時,王軍單槍匹狗地幾十里跑回城里小巷子搬救兵的經歷,更是讓人們贊不絕口。
為狗處世,能做到王軍這個地步,已經是很難得了,可王軍依舊被一個叫“開先”的人毒打過,被王老子痛罵過,罵他嫌貧愛富,罵他有奶便是娘。王軍平時掛在嘴邊的一句人話就是一個人要知好歹。一個人不能太過分。盡管他是狗不是人,但讀完小說后,我以為現在許多人的所作所為都不如王軍來得干脆痛快。
狗不如人,我以為只是狗不能開口說話罷了,如果狗能張嘴說話,以他的聰明護主、忠心耿耿、勤勞吃苦、愛心滿滿,一定會比社會上的許多人混得更好。人不如狗,表面上或許說的是窮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條狗那么受寵若驚,看看當下各種寵物店的生意興隆就可見一斑。倘若更深層次地探尋,我以為,人性深處的許多陰暗、邪惡確實不如狗生里的為狗處世啊。
《每天都是節(jié)日》是作家丁伯剛的一部中篇小說集。全書共收入六部中篇小說,講述小說主人公“我”在歌山縣城工作的日子里跟故鄉(xiāng)墩頭鋪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比如,學生時代品學兼優(yōu)的艾朋因為單身母親強勢更改高考志愿而走上了另一條坎坷的人生路,辭職、失業(yè)、創(chuàng)業(yè)、失敗、遭遇車禍、反復治病,最后完美錯過公務員考試的悲欣交集;比如,母親老家的親戚“大頭”千里投奔,貌似老實巴交的背后卻一肚子壞水,采取哄騙欺瞞的手段勾引師父家的大姑娘,搞大人家的肚子卻殘忍地不告而別,給“我”的父母留下一副不好收拾的爛攤子……正應了某電視劇中那句“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精彩臺詞,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故鄉(xiāng)的人事變遷,在作家筆下令人感慨萬千。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丁伯剛筆下的主人公似乎都有一顆漂泊不定的靈魂,他們在紅塵里洇渡卻不顯麻木,在世俗里折騰頗具精神:比如,上門養(yǎng)子張建生為報收留之恩,對寄爺寄娘言聽計從。在上門過繼的日子里,張建生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吃的豬狗食,干著牛馬活,一邊對繼爺繼娘竭力討好逢迎,一邊又想改寫寄爺寄娘的落后觀念,無奈“吾輩一心向明月,明月偏偏照溝渠”。最后為了自己的尊嚴不容侵犯,張建生反戈一擊臨陣逃婚,脫離寄爺寄娘強加給自己的生活,置寄爺寄娘于萬劫不復之境。比如,半輩子含辛茹苦從不為外界誘惑的水果小販興建,最后因索回施舍出去的10元錢,眨眼之間竟成了搶劫犯,人生的多變莫測令人細思極恐……小說文字貌似堅硬樸實,實則暗藏善良忠貞,在娓娓道來里令讀者心悅誠服地走入他構建的文字世界中,欲罷不能,欲說還休。比如,因為一場夫妻吵架,老婆淑珍從此外出杳無音信,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的南京在家中苦苦煎熬,只因老婆一句要回來的話,在夜色降臨之后踏遍了墳墓突兀的桑烏塘,虛構了一場“等待戈多”式的愛情游戲??傊?,全書六部中篇小說,風格各異又有共同指向,在字里行間構建異鄉(xiāng)人眼里的故鄉(xiāng)與舊事,故鄉(xiāng)人眼里的漂泊與漫游。
讀丁伯剛的小說,透過紙頁上的家園,恍如江南鄉(xiāng)村的各種背影正在眼前閃現:他們或許正勤奮勞作著,或許又在恣睢放縱著;他們努力地拼搏,他們從不懈怠,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耕耘著平淡無奇的日子;他們從不介意自己對生活的付出與奉獻,他們總寄希望于自己的每一個日子都是節(jié)日;他們的靈魂與肉體,不是走在漂泊與漫游的路上,就是走在回望故鄉(xiāng)的影子里。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鐘千惠
審核:熊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