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国产97色在线 | 免,jizz成熟丰满韩国女人,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您知道嗎?

5月21日 21時 閱讀 30347


編者按:為解開地名的文化密碼,九江市史志辦公室通過解讀歷代志書,探源九江市縣地名的由來及其文化內(nèi)涵,以饗讀者。鑒于地名的變更歷久漫長,本文只取現(xiàn)用名最早時間及來源寓意,其他述略。


地名是鐫刻在大地上的文化印記,每一個地名的背后,都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氣質(zhì)與底蘊。它與時間對話,刻度歷史,講述鄉(xiāng)愁。要了解一座城市,地名是鑰匙,打開地名,就開啟了一程文化之旅。

九江,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下轄13個縣(市、區(qū)),很多地名沿用了千年以上,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九江開始建縣,其中從豫章郡分設(shè)的有6縣:柴桑縣(今九江中心城區(qū)、瑞昌、廬山市)、彭澤縣(今彭澤、湖口、都昌和安徽東流的一部分)、歷陵(今德安)、艾(今修水、銅鼓)、?;瑁ń裼佬蕖擦x、奉新、靖安、武寧)、鄡陽(讀“qiāo”)(今都昌、鄱陽縣部分)。另外,從廬江郡分設(shè)尋陽縣(部分區(qū)域在九江)。

這些地名,可能源自當?shù)刈畹湫偷淖匀惶卣鳌?/strong>九江北臨長江、南傍廬山,環(huán)抱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如此名山大川會于一城,使得很多地名都源于山川。比如“九江”,源自“眾水匯集”;比如“修水”,源于“七百里修江”;比如“彭澤”,源自“彭蠡澤在西”;比如“湖口”,因地處鄱陽湖入長江之口而得名;比如“廬山市”,以廬山命名;比如“柴桑區(qū)”,因境內(nèi)有柴桑山得名。每一個名字都與自然地理緊密相連,成為地域風貌的生動寫照。

這些地名,或源自當?shù)刂卮蟮臍v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比如“武寧”,得名武則天,取“武后親政、寓居安寧”;比如“濂溪區(qū)”,為紀念周敦頤而得名;比如“德安”,源自“德所綏安”,寓意“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比如“共青城”,源于胡耀邦的題詞。

這些地名,還可能來自本地的人文價值追求和希冀向往。比如“瑞昌”,得名“赤烏之瑞”,寓意祥瑞昌盛;比如“永修”,得名“泮臨修水,永蒙其利”,表達對自然饋贈的感恩與對長久福祉的期盼;比如“都昌”,因此地有都村,昌為嘉名,取名都昌,寄寓繁榮興旺的美好期許,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一處地名,是一部高度濃縮的地方志。很多地名,因歷史原因多有變遷,歷經(jīng)時光淬煉,見證歲月滄桑,但無論如何更迭,始終是九江的文化基因,鐫刻著城市的前世今生,訴說著歷史文明的傳承與生生不息。

002.jpg

九江人文地圖



九江:眾水匯集之地

九江作為行政區(qū)劃,最早在秦代,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分設(shè)三郡,其中之一為九江郡。兩年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設(shè)九江郡。

關(guān)于“九江”一詞的最早記載,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尚書·禹貢》:“九江孔殷……九江納錫大龜。”即這個地方水流匯集,且河道寬廣,還曾向中央進貢大龜。

千百年來,九江地方行政建置經(jīng)常變更,名稱也隨之變化。其中使用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名稱有潯陽、湓城、柴桑、江州、德化和九江等。但是使用最早、使用時間最長,并沿用至今的地名就是“九江”。

“九江”得名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九條江匯集的地方”,這九條江分別是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和彭水。二是這個“九”不是實數(shù)而是虛數(shù),在古代,數(shù)字“三”指數(shù)量多,而數(shù)字“九”指的是最多。兩種解釋都說明,九江是一個眾水匯集的地方,用“九江”命名恰如其分。

001.jpg

九江市鳥瞰圖


修水縣:源自七百里修江

七百里修江,五千年古邑。修水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幾千年來,修水行政建置時有變更,名稱也隨之變化,先后有分寧(中唐前屬武寧縣,寓意“分自武寧”)、寧州、義寧等地名。

修水作為縣名,始于1914年,此前叫“義寧縣”,因與廣西義寧縣同名需要更名,便以境內(nèi)著名的河流修江命名。關(guān)于“修水”一詞的最早記載,源自《漢書·地理志》:“修水東北至彭澤入湖汊,行六百里。泉冽流長,蟠旋周折,故謂之修水?!庇纱丝芍?,修江蜿蜒流經(jīng)660里匯入鄱陽湖,因其修遠,故名修水,古稱建昌江,又名修江。

修水縣城區(qū)


武寧縣:武后親政 寓居安寧

武寧用作縣名,始于唐長安四年(704,從建昌分出單設(shè)武寧縣。在商代為艾侯領(lǐng)地,故有古艾之稱。自東漢建安四年(199)建西安縣,為武寧建縣之始,迄今有1800余年歷史,此后縣域、縣名多有變更,曾名豫寧、建昌等。

“武寧”縣名源自女皇武則天,武則天創(chuàng)立武周政權(quán)后,為了顯示其統(tǒng)治的安寧昌盛,先后在全國命名了如武興、武隆、武昌等27個與武周興盛有關(guān)的地名,武寧是其中之一,寓意“武后掌朝、天下安寧”,見證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

武寧縣城區(qū)新貌


瑞昌市:赤烏之瑞

瑞昌作為地名,可以追溯到漢獻帝十三年(208),據(jù)清雍正《瑞昌縣志》記載:“程普駐兵瑞昌,忽有赤烏飛集軍中,千百成群,以為祥瑞,已而得捷,始號赤烏鎮(zhèn)?!睂O吳大將程普在此駐軍,忽見赤烏鳥群集盤旋軍營,程普認為這是祥瑞征兆,不久之后果然收到了赤壁之戰(zhàn)的捷報,于是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赤烏鎮(zhèn),又叫瑞昌鎮(zhèn)。

南唐升元三年(939)在此地設(shè)縣,沿用瑞昌作為縣名,寓意祥瑞昌盛。此后歷經(jīng)一千多年,名稱從未改變。1989年12月,撤縣設(shè)瑞昌市。

瑞昌市長江岸線


都昌縣:縣有都村??配“昌”嘉名

都昌作為縣名,始于唐武德五年(622,“江州都昌縣:以縣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元和郡縣志》二卷),并沿用至今。

都昌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劉邦派灌嬰追殺淮南王英布于泗山,在此建鄡陽縣。后因鄱陽湖水不斷南侵,鄡陽縣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鄡陽、浮都昌”之說。

都昌縣城區(qū)


湖口:在彭蠡湖之口

湖口用作縣名,始于南唐時期,因地處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得名,彰顯其地理位置重要。據(jù)清康熙《湖口縣志》載:“湖口,以在彭蠡湖之口故名?!?/span>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在鄡陽鎮(zhèn)設(shè)湖口戍,隸屬彭澤縣。南唐升元二年(938),升湖口戍為湖口縣,至今一千多年從未更名。


湖口縣城區(qū)


彭澤縣:彭蠡澤在西

彭澤建縣,始于漢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分淮南國之一部分為豫章郡,轄18縣,其中就有彭澤縣。關(guān)于“彭澤”的最早記載,出自中國第一部地理學著作《尚書·禹貢》:“彭蠡(今鄱陽湖)澤在西,因以縣名?!敝v的是彭澤在古彭蠡澤的東邊,以此作縣名,并沿用至今。曾名龍城等。

鄱陽湖,古稱“彭蠡”。有說法稱“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也就是說大澤的水面像葫蘆瓢一樣。鄱陽湖的形成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過程。先秦時期,彭蠡澤范圍很大,被長江截為南北兩部分。后來,由于長江主泓道的南移,北部演變?yōu)榻癜不蘸钡拇蠊俸?、龍感湖等,南部則由于地面下沉,吞沒了漢代設(shè)置的鄡陽縣,隋唐時期湖水抵達今天鄱陽縣境內(nèi)的古鄱陽山,因而叫鄱陽湖。

彭澤縣城區(qū)


永修縣:泮臨修水 永蒙其利

永修用作縣名,始于1914年,因與四川建昌道同名,改名永修,取其“泮臨修水,永蒙其利”之意,希望居住在修河兩岸的人民,世代都能享受到修河帶來的福利。

永修建縣有2200余年歷史,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在此設(shè)?;杩h,又設(shè)建昌縣。后因地殼運動,湖水由西向東擴展,海昏縣城被湖水淹沒,就有了民謠“沉了海昏縣,浮起吳城洲”之說。后隨朝代更迭,先后析出武寧、奉新、靖安、安義等縣,建昌縣名延續(xù)1400多年。

永修縣城 ?夏寶國攝


德安德所綏安

德安用作縣名,始于唐五代吳乾貞元年(927)。傳說吳睿帝楊溥親賜“德所綏安”四字,寓意“政治清明、人民安居”,從中取“德安”作為縣名,并沿用至今。

德安建縣,始于西漢初年設(shè)歷陵縣,距今有2200多年。歷史上縣域、縣名多有變更,先后有歷陵、蒲亭、楚城、蒲塘等地名。

德安縣城


共青城市: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

共青城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其名字來源于1955年上海知識青年的墾荒創(chuàng)業(yè)以及胡耀邦的三次題詞。1955年,胡耀邦來到德安九仙嶺,專程看望從上海來的青年志愿墾荒隊員,隊員們請他為墾荒隊創(chuàng)辦的合作社起個名字。他欣然答應(yīng),因沒有毛筆,胡耀邦用筷子夾著棉花,蘸著用鍋灰調(diào)成的墨汁,題寫了“共青社”三個大字,這就是共青城的乳名。2010年9月,正式成立共青城市。

歷經(jīng)七十載的篳路藍縷,這座城市實現(xiàn)了從共青社、到共青墾殖場、到共青城開放開發(fā)區(qū),再到共青城市的歷史巨變。共青城的名字,承載著新中國初期青年響應(yīng)國家號召、墾荒拓土的歷史印記。

共青城市城區(qū)


廬山市:得名廬山

廬山市以廬山得名,前身是星子縣,設(shè)立于宋太平興國三年(978)。2016年,星子縣撤縣與廬山管理局合并,設(shè)立縣級廬山市。將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zhì)公園——廬山風景名勝區(qū)全部納入廬山市行政區(qū)劃,實現(xiàn)山上山下統(tǒng)一管理,全面提升廬山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關(guān)于廬山的最早記載,始于司馬遷《史記·河渠書》:“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廬山開始廣為傳播,為人們知曉。

廬山市城區(qū)


柴桑區(qū):因柴桑山命名

柴桑用作縣名,始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因境內(nèi)有柴桑山得名。關(guān)于柴桑山的最早記載,出自《山海經(jīng)》:“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桑。”可見,早在漢代,此地資源豐富,生活富足。

此后,柴桑區(qū)行政建置時有變更,先后有彭蠡、湓城、潯陽、德化、九江縣等地名。2017年,九江縣撤縣設(shè)區(qū),恢復(fù)古柴桑的名號,更名為柴桑區(qū)。

柴桑區(qū)城區(qū)


潯陽區(qū):“尋水之陽”

潯陽,最初用作縣名“尋陽”,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設(shè)立該縣,因地處尋水之北而得名,縣城故址在今湖北黃梅縣境內(nèi)。關(guān)于“尋陽”一詞的最早記載,出自《史記·武帝紀》:“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

西晉末年(304),尋陽縣和柴??h合并為尋陽郡,郡治故址在今天的八里湖灘。隋朝開皇年間,因水災(zāi)淹沒,將城址遷移到今天的潯陽區(qū)境內(nèi)。

把六朝時的“尋陽”變?yōu)椤皾£枴?,始于唐武德四年?21),據(jù)《新唐書·地理五》記載:“潯陽縣本湓城,武德四年更名。”以潯陽名縣,主要有三點考慮:

——地理變遷與水文特征強化。原江北尋陽縣治逐漸遷移至江南(今江西九江一帶),新治所瀕臨長江、潯水,加“氵”,以突顯其臨水特性。

——行政調(diào)整與地名規(guī)范化。東晉咸和年間,江州刺史溫嶠將尋陽郡治從江北遷至江南柴桑,此后“江南之尋陽著,江北之尋陽益晦”。原江北尋陽縣(湖北黃梅)在隋唐時已衰落,而江南尋陽郡逐漸成為區(qū)域中心。唐代官方推行地名規(guī)范化,改名“潯陽”,與原江北尋陽作區(qū)分,避免兩地名稱混淆。

——文化象征與文學影響?!皾£枴弊蕴拼鸪蔀榫沤脑娨獯Q,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李白、劉禹錫等詩人亦多詠及,使“潯陽”更具文化內(nèi)涵。唐《元和郡縣圖志》:“潯陽,本漢舊縣,屬廬江郡。以在潯水之陽,故曰潯陽?!敝苯訉ⅰ皩り枴睂懽鳌皾£枴保摌?gòu)性回溯命名,以延續(xù)其舊稱邏輯。

1980年,九江市升格為地級市,正式設(shè)立潯陽區(qū)。

潯陽區(qū)


濂溪區(qū):紀念周敦頤

濂溪用作地名,始于2016年,撤銷星子縣、設(shè)立廬山市,為避免重名,廬山區(qū)更名為濂溪區(qū),是九江人民為紀念周敦頤而特有的地名。

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因其晚年定居江西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xiāng)營道(今湖南道縣)的“濂溪”為號,世稱“濂溪先生”。他在九江生活期間,曾創(chuàng)辦濂溪書院,傳播理學思想,對本地文化影響深遠,九江人民為紀念其貢獻,以“濂溪”命名此地。

濂溪區(qū)

(來源:九江史志)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

評論

下載掌中九江

掃描二維碼下載,或者點擊這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