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一起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讓AI繪制出想象中的生日賀卡……這個學期,江西省蘆溪縣不少學校新設了AI課程,在與AI親密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了AI,喜歡上AI。
蘆溪鎮(zhèn)中心學校的學生們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識課程 崔璐 攝
“這門課程讓我認識了AI”
“我家有一只小狗,它每天都會汪汪叫……”教室里傳出稚嫩的童音,原以為是學生們正在上音樂課,走進才發(fā)現,這是一節(jié)人工智能課的課堂,歌唱者是多媒體大屏里的AI同學?!巴瑢W們,AI好玩么?”老師問?!昂猛??!睂W生們齊聲回。
這一幕來自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蘆溪縣蘆溪鎮(zhèn)中心學校三年級三班。據蘆溪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劉曉琴介紹,今年春季學期,學校為三、四年級學生引進了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采用項目式的教學模式,由線上名師與線下老師合作完成。學校本部及所轄的兩個村小共24個班級900多名學生每周都會上一節(jié)人工智能課。
不少學生認為,人工智能課程的內容趣味性強,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知道了什么是AI,以及AI技術的廣泛應用。
“我很喜歡最近上的一節(jié)‘驚喜生日會’,AI不僅可以把我想象中的生日賀卡制作出來,還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策劃個性化的生日會,我覺得很有趣?!彼哪昙墝W生嚴悠悠說。
三年級學生彭萣銓說:“這門課讓我認識了AI,它就像一個人,可以和我們對話,可以自動駕駛、人臉識別,還可以把我們的想象變成現實呈現給我們?!?/p>
老師們對孩子們的變化也頗為欣喜。老師鄒琪說:“學生一開始覺得這門課特別‘高大上’,上完幾節(jié)課之后,他們覺得AI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一些學生課后會主動下載AI軟件設計圖片或表情包跟同學們分享?!崩蠋熌呓f,有些孩子和AI對話的時候,提出很多天馬行空的問題,甚至難住了AI。
“數字公民”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面對新形勢,如何把握契機,培養(yǎng)能夠駕馭這一新技術的“數字公民”,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2024年11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路徑,并明確了中小學加強人工智能教育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以培育具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作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qū)的蘆溪縣積極落實文件精神,經過統(tǒng)一部署,今年春季學期在全縣小學三、四年級全面試行開設人工智能課程。蘆溪縣目前共有13所學校引進飛象人工智能通識課,覆蓋學生4000余名,蘆溪縣教育局統(tǒng)籌資金統(tǒng)一購買課程。
課程開設以來,師生反饋良好。但探索之初,當地也面臨一些難題。
“作為學校而言,我們最大的擔憂來自師資。這是一門新興課程,有些年輕老師愿意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但也擔心自己專業(yè)性不夠,拿不準課程標準的核心。”劉曉琴坦言。
為解決師資水平不足的問題,蘆溪縣教育局牽頭,組織教師參加培訓。各學校在購買課程資源后,也與飛象團隊積極對接,幫助教師掌握教學內容。
蘆溪鎮(zhèn)中心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吳楓柳介紹:“我們選擇與飛象星球科技公司進行合作,他們的課程采取的是雙師模式,即線上老師和線下老師合作,專業(yè)性知識主要由線上老師傳授,線下老師配合線上老師組織學生活動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這為我們大大減輕了師資水平不足的壓力?!?/p>
AI教育普及還需多方協(xié)同
“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薄蛾P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
近年來,江西一些中小學積極營造人工智能教育環(huán)境。如,撫州市臨川區(qū)第五實驗學校開設科技小課堂,通過仿生四足機器人表演、模擬操作等活動激發(fā)學生興;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基地,面向全縣中小學生及教師開放。
一些地方將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實踐。蘆溪縣教育局局長羅谷蘭表示,下一步將人工智能課程的開設范圍由小學三、四年級向其他年級拓展,繼續(xù)提升授課老師的專業(yè)水平。
受訪者認為,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過程中,專業(yè)師資和課程內容是教育薄弱地區(qū)面臨的共性卡點,宜構建多方協(xié)同機制,加強相關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蘆溪縣教育局班子成員成文輝呼吁,加大對人工智能授課老師的身份認同。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新學科,不少學校目前這門課程的任課老師是由其他專業(yè)學科背景的老師轉崗培育而來。為提升這部分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宜在職稱評定、教學評價等方面將其在人工智能教學領域取得的成效作為依據。
北京飛象星球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日新月異,公司課程體系將緊密追蹤技術前沿,動態(tài)更新知識內容。該負責人建議:深化校企協(xié)同育人機制,聯(lián)合開發(fā)體系化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深化校際共享,確保優(yōu)質教育資源能夠覆蓋更多學校和學生群體。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