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途中,汪大淵秉持求實精神,對所過之地的山川、風土人情、物產(chǎn)等都“賦詩以記”。
作者 | 劉飛云?熊亮
題圖 | 汪大淵銅像
說起中國古代航海家,或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鄭和。其實在鄭和之前,元代也有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他一生兩次出洋遠航,涉足三大洲,總航程數(shù)萬里,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錄大洋洲的人。
他就是南昌人汪大淵。1979年版《辭?!酚涊d:“就清中葉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國航海家而論,其游蹤之廣遠,汪氏當居前列?!蔽鞣綄W(xué)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其著作《島夷志略》被列入“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今天,讓我們循著贛江的濤聲,一同重溯這位南昌“崽俚仔”的傳奇航程。
汪大淵與《島夷志略》。
江南水鄉(xiāng)孕育的海洋夢想
汪大淵,字煥章,元朝江西隆興路南昌縣灌城鄉(xiāng)懸榻里(今南昌市青云譜區(qū)施堯村汪家壟)人,是元末杰出的大旅行家和民間航海先驅(qū)。
南昌自古便是贛江黃金水道上的重要城邑。南朝《豫章記》描述為“水路四通,地方千里,山川特秀,咽扼荊楚,翼蔽吳越”,《滕王閣序》更是讓南昌名揚天下。唐宋時期,南昌不僅是“垂楊夾道三千戶”的繁華之都,更是當時重要的造船基地,以能造“載人一千、載重幾萬石”的“洪州造”大海船聞名。
“舟船之盛,盡于江西?!蹦喜a頭“舸艦迷津”,贛江江面“連檣數(shù)萬舟”,其造船業(yè)相當發(fā)達,隋唐時就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商船,元代時更成為朝廷制造東征軍用海船的基地之一。
造船與河運皆繁榮的南昌,成為汪大淵心向大海的搖籃;江南水鄉(xiāng)的舟楫文化以及江右商幫的開放基因,又為少年汪大淵埋下了探索世界的“藍色種子”。
汪大淵自幼博覽群書,對《史記·貨殖列傳》尤為著迷,十分崇拜為撰寫《史記》而行遍九州的司馬遷。他還喜愛閱讀《嶺外代答》《諸蕃志》等關(guān)于海外風土人情的游記,但深感“海外之風土,國史未盡其蘊”,雖此時只能“紙上神游”,卻已立志遠洋海外,渴望親身丈量世界。
元代科舉時斷時續(xù),出身商賈之家的汪大淵,既不受功名束縛,又覺科舉無望,反而堅定了“為司馬子長之游”的航海志向,決心踏萬里浪,觀百國情,著傳世書。
他一生未仕,卻能與江西大儒虞集賦詩唱和,還與“好蹴鞠,喜音樂”潮人才子張翥交游稱友并請其為著作《島夷志略》作序,足見其交友甚廣、才氣非凡。
《島夷志略》序。
中世紀中國最年輕的航海家
蒙元王朝陸海疆域遼闊,國內(nèi)造船業(yè)與航海業(yè)也極為發(fā)達,此時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鼎盛。汪大淵借著時代東風,憑借殷實的家底,勇敢地走向世界。
17歲時,汪大淵隨家人闖蕩泉州,這座“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城市,給他帶來很大的震撼。元代大儒吳澄記載泉州為“番貨遠物,異寶奇玩之所淵,殊方別域富商巨賈之所窟宅,號為天下最”,馬可·波羅也描述其“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不可思議”。
時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成就了汪大淵的“海洋夢”。他通過向巨舶船主咨詢航程,順利搭伙附舶遠航。大約在1330年冬,19歲的汪大淵帶著小商隊和大量絲瓷茶等貨物,從泉州港搭乘遠洋商船出海,開啟了史詩般的首航,并于1334年夏秋季返回泉州。1337年冬至1339年夏秋,他再度出洋復(fù)歸。
兩度附舶出海,他到過亞洲、非洲、大洋洲等地,最遠到達北非的摩洛哥,還造訪過麥加城。2022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沙特《利雅得報》發(fā)表的署名文章曾專門提到:“700年前,中國元代汪大淵曾到達麥加,描繪麥加‘風景融和,四時之春,田沃稻饒,居民樂業(yè)’。”
他是第一個到達并記載阿拉伯馬格里布印度洋沿岸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錄大洋洲的人,比歐洲人早200余年。
“少負奇氣”的汪大淵出洋總航程十數(shù)萬里,既親見各種奇幻景象,也歷經(jīng)無數(shù)奇險。他遭遇過馬六甲海峽“急水灣”暗流洶涌、馬爾代夫暗礁利如鋒刃的兇險,也親歷過在新加坡龍牙門與猖獗海盜對戰(zhàn)數(shù)日的劫難,但最終都化險為夷。
汪大淵初次遠航時僅19歲,比鄭和首次下西洋時小15歲。汪大淵1330年第一次出洋,比鄭和早75年,比哥倫布早了162年,他無疑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民間航海家。
南昌是《島夷志略》的首刊首發(fā)地
兩度萬里海航,鯨波浩渺,“足跡幾半天下”。浮海途中,他秉持求實精神,對所過之地的山川、風土人情、物產(chǎn)等都“賦詩以記”。
首航歸來后,1334年至1337年間,他嘗試民間視角下的“全球化”書寫,將游歷筆記“書以記之”,整理出《島夷志》初稿。第二次海歸后又用新見聞補充,如書中《暹》條記載的“暹國于至正己丑夏五月,降于羅斛”,是根據(jù)他1349年5月17日之后在泉州獲得的最新消息補充的。
1349年冬季,汪大淵路過泉州,恰逢江西老鄉(xiāng)、時任泉州監(jiān)郡偰玉立重修《清源郡志》,吳鑒負責續(xù)修日常工作。吳鑒看完《島夷志》后十分滿意,商議將其附在《清源續(xù)志》后,并為之作序。汪大淵嘔心瀝血十余年精心撰寫的《島夷志》,終于完成了從商旅日志到正史典籍的升華。
為“以廣其傳”,汪大淵又請因病寄居在泉州的翰林修撰張翥為《島夷志》作序。后他回到故鄉(xiāng)南昌,將書稿節(jié)錄易名為《島夷志略》,并刻印成單行本傳世。值得一提的是,南昌是《島夷志略》的首刊首發(fā)地,后世流傳的各種抄本和刻本皆源于此。
汪大淵以平民視角記錄文明交融,呈現(xiàn)文化互鑒的真實鏡像。他用印尼坤甸的“敬愛唐人,醉則扶歸”、帝汶島有吳姓泉州商人定居、元軍病殘官兵留居加里曼丹等實例記載華僑足跡;以伊朗馬魯澗酋長是河北陳姓臨漳人的移民后裔、麥加城“田沃稻饒”、爪哇女王以女性治國獲其贊譽等事例描述異域風情。
這些細致真實、鮮活可愛的記載,超越官方史書的宏大敘事,展現(xiàn)了民間交往的溫度。全書多處體現(xiàn)中國在海外受尊重歡迎的情形,暗含了國人遠游“蓋以表國朝威德如是之大且遠也”的精神氣魄。
《島夷志略》是古代中外交通地理、經(jīng)貿(mào)志和亞非風俗志,全書二萬多字,一卷一百條,除最后一條外,均為作者親睹所記,涉及220余地,自我國澎湖、臺灣始,述及東南亞、南亞、西亞以至東西非海岸,內(nèi)容涵蓋地理位置、自然地貌、物產(chǎn)風俗等,堪稱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百科全書”。
雖然該書在當時未吸引太多關(guān)注,僅被《新元史》《寰宇通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部分官志引用,無緣明代《永樂大典》,但后來逐漸被甄選為精品社科讀本,對后世深遠影響,被官方和私人藏家奉為珍品。
作為中外交往史必讀之書,它上承南宋《嶺外代答》《諸蕃志》,下啟《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諸書,四庫館臣評價其“皆親歷而手記之,究非空談無徵者比”,在中外交通史上價值不菲。
近代土耳其、埃及、東非出土的元代青花瓷,也印證了其史料價值。該書于1867年后被西方學(xué)者研究并譯成英、法、日等多種文字流傳,學(xué)界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有重大貢獻。
汪大淵兩次航海成功,反映出明代之前江西一流的造船、航海、經(jīng)商水平。江西作為瓷都所在地,《島夷志略》中有40余處提及瓷器貿(mào)易,也印證了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國際地位和元朝海外貿(mào)易的繁榮。
汪大淵這位從贛江走向世界的傳奇人物,以其非凡經(jīng)歷和偉大著作,為中國航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所有人銘記。
(來源:當代江西)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熊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