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国产97色在线 | 免,jizz成熟丰满韩国女人,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夜讀九江 |(講述)小荷怎露尖尖角

7月14日 19時 長江周刊 閱讀 32065

小荷怎露尖尖角

■ 王一民

“小荷怎露尖尖角”,人們常以此喻初學(xué)乍練者?;厥孜业奈膶W(xué)起步,正是這“尖尖角”如何得以探出水面的過程,其中浸潤著諸多無名“園丁”的汗水與期許。

那是在中師二年級下學(xué)期,我迷上了圖書館的文學(xué)雜志,尤其鐘愛詩歌。讀著看著,手癢心動,便也提筆寫起詩來。初下筆,兩個問題便橫亙眼前:寫什么?怎么寫?

我在老家讀過私塾,聽過村民唱民謠山歌,孟姜女、花木蘭、情哥探妹等縈繞耳畔。便仿照這老調(diào),試著寫些新中國成立后的新事新貌。比如夫妻同進民校:“黃昏家家雞進籠,人人課本拿手中,哥哥招手嫂嫂笑,同上民校把書攻。”又如婦女走出灶臺:“當家婦女出灶臺,犁田耕地我都來……”一連寫了十幾首。當時九江有張《新農(nóng)村報》,社址在甘棠北路,離學(xué)校不遠。我工整謄抄好,傍晚散步時徑直投進報社郵箱。約莫兩周后,竟收到回信。我拆開一看,是一份四開的報紙——我的兩首小詩,八行字,赫然印在三版左下角。附有一紙短箋,字跡娟秀:“一民同學(xué),你的詩寫得很有生活味道,選發(fā)兩首。歡迎常常來稿?!甭淇顬槔钪袃x。我欣喜若狂!此后,我的詩稿便常署上“寄李中儀同志收”,《新農(nóng)村報》也時有刊發(fā),還有五角、八角,多至一塊五的稿費,對窮學(xué)生而言,真解燃眉。后來才知,這位編輯是位大姐。

人嘛,總有些這山望著那山高。在《新農(nóng)村報》上發(fā)了詩,欣喜之余,又盼著能在省級的《江西日報》上露露臉才好。心想,省級大報,民謠山歌怕不合時宜,得寫新詩。于是埋頭苦思,寫出幾首自以為有深度的新詩,一鼓作氣投去。不料,等來的竟是退稿。我不泄氣,再寫再投,退稿,還是退稿。

迷茫中,我?guī)缀趺總€星期天都泡在了圖書館。一遍遍研讀期刊上的詩作,用心揣摩,漸漸品出些門道:那些被選中的詩,似乎都帶著鮮明的地域烙印和時代氣息。對了!我應(yīng)在人文地理上深挖題材,另辟蹊徑。幾番努力后,《江西日報》“浪花”副刊終于在1956年10月某日的第三版,發(fā)表了我的《鄱陽湖口石鐘聲》。主持副刊的編輯戚志信先生也來信鼓勵,接著又連發(fā)我?guī)资自?,其中一?0多行的小敘事詩《田野送茶人》占了不小篇幅。正是這幾首看似尋常的鉛字,悄然撥轉(zhuǎn)了我的人生航向——使我從一名小學(xué)教師,轉(zhuǎn)而踏上了文學(xué)編輯的道路。

1958年,“大躍進”浪潮席卷。九江專區(qū)成立文聯(lián),決定創(chuàng)辦公開發(fā)行的文學(xué)刊物《紅花》。我有幸被提名調(diào)入編輯部,就此告別了本可能從事一生的教師職業(yè),干起了看稿編稿的活兒。工作之余,我仍堅持學(xué)習(xí)、寫詩。當時詩壇群星璀璨,聞捷的《天山牧歌》、白樺的《邊疆情思》、嚴陣的《江南曲》,江西本土詩人文莽彥的《井岡山詩抄》更是名震全國。我敏銳地意識到,每位詩人都有其扎根的沃土。我的詩思情思,該寄托于何方?家鄉(xiāng)在鄱陽湖濱,我對湖區(qū)的風(fēng)物人情最為熟稔。于是,我潛心創(chuàng)作了一批《鄱湖漁歌》。懷著初生牛犢的勇氣,精選七首作為一組,斗膽寄給了《人民文學(xué)》。

皇天不負苦心人!1959年6月號的《人民文學(xué)》,竟以一整頁的篇幅刊發(fā)了我的組詩《鄱湖漁歌》。對于一個普通作者而言,這無疑是至高的禮遇。真有“鯉魚躍龍門”的狂喜!隨后幾個月,《人民日報》《長江文藝》和《星火》雜志,又陸續(xù)刊登了我20多首同題材的詩作。后來文莽彥告訴我,《人民文學(xué)》的詩歌編輯是著名詩人劉嵐山先生。

20世紀60年代初,我與作家匡一點同在九江專署文教處工作,一起赴瑞昌大橋公社勞動體驗,計劃創(chuàng)作一部大戲。田間地頭歇息時,我習(xí)慣掏出小本子記下點滴感受?!拌F肩膀大橋”——當?shù)厝嗣裼靡桓奔绨驌坪?、挑湖泥,硬是改造了貧瘠的紅土坡,創(chuàng)下全國聞名的棉花高產(chǎn)奇跡。這壯舉激蕩了我的心靈,化為一組戰(zhàn)天斗地的詩篇。先請老匡過目,他連聲贊好,鼓勵我投給大刊。我反復(fù)打磨,挑出三首合為《戰(zhàn)天歌》,寄往上海的《收獲》雙月刊。1966年第一期《收獲》,再次慷慨地以整頁版面刊發(fā)了它。這位編輯的姓名,我至今不知道是誰。

回望來時路,無論是九江《新農(nóng)村報》的李中儀大姐,《江西日報》的戚志信先生,《人民文學(xué)》的劉嵐山老師,還是《收獲》雜志那位無名的編輯,他們都是托舉我這株“小荷”破水而出的陽光、雨露與春風(fēng)。沒有他們慧眼識珠的提攜與默默無言的耕耘,那點稚嫩的“尖尖角”,或許早已湮沒于歲月的泥淖。我深深感激他們,永遠懷念他們。一個人的成長,正如荷塘里的生命:泥中的深根是滋養(yǎng)(故鄉(xiāng)、生活),挺水的枝葉是求索(個人的努力),而那最終得以綻放的亭亭之花,又怎能離得開園?。ň庉嫞﹤儍A注心血的澆灌與守護?正是他們,讓那最初的“尖尖角”,終有機會向著遼闊的天空,展露屬于自己的清芬。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925488


版權(quán)聲明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嘉琪

責(zé)編:肖文翔

審核:許欽

評論

下載掌中九江

掃描二維碼下載,或者點擊這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