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里的九江人文
□?謝飛鵬
立秋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是秋季的起始,在每年公歷8月8日前后。這天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jīng)135°。古人根據(jù)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立秋之后,我國多地偏南風逐漸減少,開始刮偏北風,給人們帶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溫差,樹葉上會凝結(jié)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太陽的熱度一日不如一日,蟬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涼意,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立秋不僅是時令節(jié)氣,也是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九江地區(qū),立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風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秋,七月節(jié)。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薄皳[”古通“揪”,有抓住、聚集、收斂的意思。也就是說,立秋之后,禾谷成熟,到了萬物聚集而收獲的季節(jié)。九江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到了立秋,水稻、豆類、花生以及其他大秋經(jīng)濟作物已經(jīng)成熟待收,農(nóng)村到處呈現(xiàn)繁忙的秋收景象。這些農(nóng)作物收起來后,要曬干儲藏起來。九江大部分地區(qū)是山區(qū),村莊平地稀少,收取的農(nóng)作物又多,一時沒有那么多平整的地方攤開來曬干。但村民們自有辦法,大家會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窗臺以及屋頂?shù)瓤臻g,以架曬或掛曬的方式晾曬農(nóng)作物。久而久之,形成了獨特的晾曬方式,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富有詩意的傳統(tǒng)農(nóng)俗——“曬秋”。
九江農(nóng)村很多地方都有曬秋的風俗,武寧魯溪鎮(zhèn)雙新村尤具特色。雙新村位于幕阜山中段,全村平均海拔達470米,從山下仰望,仿佛處在云端。雙新陽光充盈,村里人喜歡切蘿卜條、做腌菜、磨薯粉。為了將這些東西曬干儲存起來,立秋之后,人們把薯扎、盤箕、曬箕都搬出來,擺在門前,擱在凳上,或是干脆放到屋頂上,用來曬蘿卜條、腌菜、薯粉或是辣椒。因而,在熱艷的陽光下,曬著雪白的薯粉、干黃的蘿卜條、褐黑的腌菜、火紅的辣椒,成了這個村莊隨處可見的美麗畫面。
九江立秋風俗,最吸引人的應(yīng)該是“貼秋膘”。夏日炎炎,人們食欲往往不振,飲食清淡,體重因此會有所下降,俗稱“苦夏”。為了驗證,九江不少地方古人流行“以懸秤稱人”。即將體重與立夏時相比,往往體重減輕。隨著立秋來臨,人們食欲逐漸旺盛,想要通過美食來彌補夏日損失的體重。尤其喜歡通過食用肉類等美食來補充營養(yǎng)、增加體重,所以叫“貼秋膘”。
立秋時節(jié),九江有很多用以“貼秋膘”的特色美食,如廬山石雞、修水哨子、九江魚塊、糯米蒸排骨以及九江茶餅等。廬山石雞是九江一道名菜,選用生長在陰澗巖壁洞穴中的蛙類烹飪而成。石雞肉質(zhì)鮮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哨子是修水、武寧一帶的特色美食,以芋頭、薯粉為皮,以豬肉、冬筍、香菇等食材為餡料。蒸熟后的哨子晶瑩剔透、口感糯軟、鮮香四溢、營養(yǎng)豐富。九江傍湖帶江,魚自然是常見的佳肴,九江魚塊就是地方名菜。新鮮的魚肉經(jīng)過油炸和烹制,外酥里嫩,再加上獨特的調(diào)味料,鮮香麻辣,讓人食欲大增。還有九江各地流行的糯米蒸排骨。通過合適的蒸煮,糯米吸收了排骨肉汁變得更加美味,排骨在糯米包裹下更加入味。茶餅則是九江有名的風味小吃。它色澤金黃、酥脆香甜。一口咬下,層層疊疊的酥皮與香甜的餡料在口中交融,茶油的清香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立秋時節(jié)品嘗這些美食,不僅能滿足口腹之欲,還能為身體補充滿滿的能量。這些美食還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寓意。?石雞?凸顯山野之珍,魚塊見證水產(chǎn)之豐,?哨子代表能量積蓄,糯米蒸排骨寓意富足美好,?茶餅則象征歲月的沉淀和生活的圓滿。這些美食一同構(gòu)成了多彩的九江地方風物畫卷,也體現(xiàn)了九江人的睿智樂觀以及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除了“貼秋膘”,九江還有一些特別的吃法。立秋日之夜可到別人家園地采摘少量瓜果蔬菜食用,謂“偷秋”(也稱“摸秋”)。所謂“八月摸秋不為偷”,民間認可“偷秋”,不會視為偷。不少地方立秋日的夜間,各戶男女老幼會圍坐一起吃菱角、蓮子、栗子等時令食物,稱為“咬秋”。立秋日還作興多吃西瓜,俗謂這天吃了西瓜,秋后不患腸胃病。同時希望通過啃食西瓜,能將涼爽的秋天緊緊“咬住”,從而抵御夏日的酷熱。其實,無論“偷秋”“咬秋”或是吃西瓜,不僅別有情趣,也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立秋時節(jié),九江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如舞龍、舞獅、擊鼓傳花、掛秋千、賞月等傳統(tǒng)節(jié)目,用以迎接秋天的到來。這些活動中,舞龍尤為著名。如湖口的草龍,俗名谷龍。湖口地處長江之濱、鄱陽湖出口處,盛產(chǎn)水稻。人們?yōu)榱似砬箫L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立秋時節(jié),會編扎草龍游舞祈禱。同時還有五谷燈襯托草龍表演。鑼鼓響處,草龍左騰右躍,追逐五谷花燈,忽而在花燈中穿竄鉆行,忽而在引球后搖頭擺尾,忽而龍頭鉆龍尾,忽而龍尾纏龍頭……整個過程妙趣橫生,熱鬧非凡。另外,還有彭澤板凳龍、武寧稻草龍,使九江的舞龍文化顯得多姿多彩。
在九江,立秋也是一個重要的祭祀日子。人們會在這天祭祀祖先,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祭祀活動通常在清晨舉行,會為祖先準備美食供品,以示思念和感恩之情。另外,部分地方還保留沐浴凈身的習俗,寓意洗去暑氣,清爽迎秋。同時也以此表達對歲月更替、時序輪換的敬重。
除了獨特的美食、豐富的民俗,九江立秋還有著迷人的美景。不要說天下名山廬山,天下名湖鄱陽湖,九江很多地方都有著如畫的山水風光。到了立秋,蒼山更具精神,綠水更有魅力,走出家門去郊外秋游再好不過。漫步鄉(xiāng)村聆聽鳥鳴蟲唱,流連水濱暢覽湖光水色,登上高山欣賞山巒疊嶂,定能讓人心曠神怡、愉悅無比。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到了立秋,九江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天氣開始變得涼爽。正如南宋詩人劉翰在《立秋》中寫的:“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但立秋是揪著“三伏”尾巴到來的節(jié)氣,不等于氣象學意義上的入秋,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天氣并不會馬上涼下來,往往還伴隨著夏季的余熱,有時還會出現(xiàn)短期回熱天氣,也就是民間所稱的“秋老虎”發(fā)威。不少年份,不僅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
不過立秋以后,一場秋雨、一陣秋風就會造成一次降溫,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雖然“秋老虎”余威猶在,但真正涼爽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