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穆
1、黃河
黃河并不美——至少一九二八年冬天我跨過的那段一點也不美。襯著鉛灰色的天空,河身黃慘慘的。那是華北大平原,兩旁不但沒有山,連棵樹也不見。然而我趴在車窗里望著它,心里激動得怦怦直跳。想到自己遠古的祖先就是沿著它的流域發(fā)展下來的,想到它世世代代灌溉了那片廣漠的平原,養(yǎng)育了祖輩先人,我對它既是景仰,又是感激。我仿佛可以自豪地說,這河是我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我是屬于這條河的。(蕭乾《在洋山洋水面前》)
【點評】黃河的真實面貌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麗,然而她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世世代代養(yǎng)育我們的生命之源。我們感恩黃河,我們也有能力把它們建設得更加美好。
2、運河
推開木窗,一眼望見古運河水,我驀然明白了——雨后的河水,濃綠光滑,浮著閣樓的倒影,映著故鄉(xiāng)人的明眸……??!這條河,沒有浩浩蕩蕩的氣勢,也沒有開闊的遠景可以讓人游目騁懷,它披著暗綠色的外衣,憑著它柔和的曲線,嫵媚的姿態(tài),在慢節(jié)奏的小城市里懶懶地伸展著,像美女般纏繞著那圍它而立的一排排閣樓。(趙翼如《家鄉(xiāng)的閣樓》)
【點評】大運河是開辟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比起自然界的大江大河,運河可以稱得上“嫵媚”。它流經許多城市鄉(xiāng)村,這些城鄉(xiāng)都有悠久的人文歷史,以“閣樓”為代表的古建筑纏繞著它的周邊,它們的倒影就是一幅幅水墨畫。雖然運河還沒有完全取消運輸功能,但它的“慢節(jié)奏”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漸漸主要以觀賞對象與游客見面了。
3、沙洲
淖,是一片大水。說是湖泊,似還不夠,比一個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時,是頗為浩渺的。這是兩條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條狹長的沙洲。沙洲上長滿茅草和蘆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紅色的蘆芽和灰綠色的蔞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綠了。夏天,茅草、蘆荻都吐出雪白的絲穗,在微風中不住地點頭。秋天,全都枯黃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頂上去了。冬天,下雪,這里總比別處先白?;┑臅r候,也比別處化得慢。河水解凍了,發(fā)綠了,沙洲上的殘雪還亮晶晶地堆積著。(汪曾祺《大淖記事》)
【點評】汪曾棋在描寫故鄉(xiāng)的人事、景物時,語言簡潔流暢,帶有明顯口語化的特點,以及濃郁的鄉(xiāng)土色彩。如這一段描寫,作家用一支彩筆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沙洲風景畫。沒有華麗的雕飾,沒有過多的渲染,完全是純樸自然的描述,唯其如此,才使描繪的景物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使讀者如臨其境。
4、灘地
對著拉薩城這一段岸區(qū)有許多樹,大致營地范圍就限定在這一段。這一段灘頭形勢多變,多數地方是礫石和細沙相間。草坪早被一些玩林卡的藏族家庭占據了,搭起帳篷燒起牛糞爐熬茶。有幾片小段沙灘多已有人,幾乎全都是來洗滌的藏族同胞。這片林子其實是個橢圓狹長的河心島,到島上需要過一座類似索道的木便橋。最后選下的營地在橋下東側。這是片寬五米長、三十米左右的細沙灘。橋高地面一米半。背后是密集的屏障一樣的紅柳類高叢灌木。應該說是塊相當理想的營地了。(馬原《拉薩河女神》)
【點評】這段虛構描寫,為了盡可能排斥掉主觀印記而達到客觀化效果,盡量不用修辭手法,不使用有聯(lián)想歧義、隱喻的詞匯和句法,而以實詞和直接句式為主。其中那一數字句頗能說明問題。
5、青海湖
呈現(xiàn)給我們的青海湖,是一幅完整的、明麗的、令人為之驚嘆的國畫:瓦藍瓦藍的湖水,瓦藍瓦藍的天空。湖水像天空那樣遼闊,天空像湖水那樣碧藍,湖仿佛是天的延續(xù),天仿佛是湖的部分。你一時極難分清,哪個是天,哪個是水……
青海湖不像是自然的風光,而像是天籟造就的藝術品。它是豐富的,又是單純的。碧綠的草地,瓦藍的湖水,雪白的遠山……除此之外,一點雜質雜色都沒有了。(李天芳《寂寞的青海湖》)
【點評】青海湖,用一個簡單的詞語來概括,那就是:純凈。明麗、遼闊、碧藍,都是它的特點。排比、回環(huán)的修辭,增強了語言的韻律,也烘托了環(huán)境的優(yōu)美。
6、沼澤
那是一片死寂的無邊的大澤,積年累月覆蓋著枯枝、敗葉、有毒的藻類。暗褐色的凝滯的水面,呈現(xiàn)著虛偽的平靜。水面下淤泥的深淵,漚爛了熊的骨骸、獵人的槍、墾荒隊的拖拉機……它在百里之內散發(fā)著死亡的氣息。人們叫它“鬼沼”。(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點評】小說描寫北大荒知青征服荒原、戰(zhàn)勝“鬼沼”的故事,這是小說開頭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作者以充滿激情的筆墨贊頌知識青年屯墾戍邊、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獻身精神,他們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顯示了不屈的意志。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本原創(chuàng)內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肖文翔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