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贊歌
■ 羅靜瑩
當(dāng)?shù)谝豢|暖風(fēng)穿過寒冬的封鎖,春天便悄然赴約了。春日的天空,蔚藍而通透,純凈且遼闊。陽光傾灑而下,穿透云層,于是北方冰凍的河流開始奔涌,南方的草木縱情舒展,一個季度的蟄伏在春日的溫暖中融化。
春的來信,是一封輕柔的信。枝頭的嫩芽,是它寫下的稚嫩詩句;解凍的小溪,奏響靈動的樂章。暖陽傾灑,為大地披上輕柔的金色罩紗。世間萬物都在這封信里,收到了蓬勃生長的密語。春天,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場聽覺的狂歡。清晨,窗外鳥啼清脆,喚醒了沉睡的夢中人。微風(fēng)拂過,樹葉沙沙,宛如溫柔的摩挲低語?;▓@里,蜜蜂嗡嗡忙碌,和著花朵的綻放,奏響生命的歡歌。這些聲音,是春給予的溫柔慰藉。
春天的哲學(xué),是一種關(guān)于希望與堅持的哲學(xué),生命總在縫隙里找到出路。東京地鐵里上班族的口袋別著野花枝,巴黎的老人用舊木箱種香草,南極科考站的保溫室也開著水培的鳶尾。就像廣島被炸毀的第二年,焦土里依然鉆出蒲公英,它的根也許纏著某個少女未寫完的信。
在農(nóng)耕文明里,春天是播種希望的時節(jié)。田埂間,農(nóng)民們彎腰播種,手中的種子承載著對秋收的期盼,這是對生命繁衍和辛勤勞作的信仰。春天是農(nóng)耕文明的起點,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象征。在春天,人們不僅播種糧食,也播種文化。古老的節(jié)氣、農(nóng)諺、祭祀儀式,都是人類對春天的禮贊。春分、清明、谷雨,這些節(jié)氣的命名與安排,無不體現(xiàn)著古人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敬畏。農(nóng)民們在春天里播下的不僅是種子,更是對未來美好幸福的祈愿。
在文人墨客眼中,春天是靈感的源泉。從“等閑識得東風(fēng)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贊美,到“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的感慨,詩詞成為他們抒發(fā)情感、記錄時代的載體。在這些詩句中,春天不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情感的寄托。它象征著新生、希望與美好,也承載著人們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人們年復(fù)一年地等待春天,是因為生命周而復(fù)始的奇跡總能觸動人心。商周的工匠在青銅器花紋間隙刻下桃花,敦煌壁畫脫落的下層還留著古人的杏花痕跡。希臘人戴常春藤慶祝酒神節(jié),瑪雅人在春分仰望金字塔上的光影,不同文明都用各自的方式迎接新生。春天教會我們:生命是頑強的,是充滿希望的;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個體的成長,更在于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命的價值不僅在于物質(zhì)的豐富,更在于精神的充實與文化的傳承。
漫步在春日里,心中滿是溫暖與寧靜。春天讓我們明白,無論寒冬多么漫長,希望總會如期而至;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有美好值得期待。春天一定會來。
編輯:吳晨
責(zé)編:肖文翔
審核:熊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