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的冰箱像是一個“小超市”,只要是吃的都塞進去,生肉、剩菜、飲料、沒喝完的牛奶,久而久之,細菌遍布冰箱各處。其中,有一種細菌即使在-20℃冷凍條件下也能存活,且感染后嚴重者可能致命,它就是李斯特菌。感染李斯特菌會出現(xiàn)什么癥狀?夏季怎么防住這種危險的細菌?一起來看??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郭紀鋒表示,李斯特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食源性致病菌。這種細菌具有極強的耐寒性,不僅能在0℃~4℃的冷藏環(huán)境中存活繁殖,甚至在-20℃冷凍條件下仍能“休眠”長達一年。
它常潛伏在未充分加熱的肉類、乳制品、即食沙拉及冷凍食品中,通過食物處理過程中的交叉污染悄然傳播。從攝入李斯特菌到發(fā)病,有些人會有一段很長的潛伏期,通常可達三周,有的甚至潛伏2個多月。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其實不用太擔心,大多數(shù)人感染了李斯特菌沒有癥狀,或者出現(xiàn)腹瀉、發(fā)熱、疼痛和畏寒等癥狀,幾天后便痊愈。
但是,對于孕婦、新生兒、65歲以上老年人和免疫系統(tǒng)較弱的人而言,李斯特菌感染可能非常兇險:
烹飪時務必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并持續(xù)5分鐘,才能徹底殺滅李斯特菌。吃不完的飯菜即使放進冰箱,也要盡快吃掉,吃前充分加熱。
做飯過程中,生熟食品要分開,使用的砧板、刀具都要分開。
對于高風險人群,還應特別注意避免食用生食、軟質(zhì)奶酪、未滅菌乳制品及預切沙拉等高風險食品。
冰箱不是保險箱,冷凍并非一勞永逸的保鮮方式,不同肉類的安全儲存期限差異顯著:
肉類不要反復化凍,在放入冷凍層之前最好先切成幾份,每次按份拿取。反復凍融不僅影響肉的口感,也會增加食品安全風險。
冷凍食品解凍后,其中的細菌會大量繁殖,此時,即便再次冷凍,也不可能恢復到之前的細菌水平。尤其是魚蝦解凍后,體內(nèi)的微生物活性得到恢復,快速繁殖,此后再冷凍也不能將其殺死。而且,解凍過程會破壞魚蝦的組織結(jié)構(gòu),更有助微生物繁殖。每解凍一次,微生物會大幅增長,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
冷凍食物也不要在室溫下化凍,最好用微波爐、冰箱冷藏室或清潔流動水解凍。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綜合生命時報、科普中國、CCTV健康之路)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熊煥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