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式雷”的輝煌雖已定格史冊,但其蘊含的匠人精神,恰似贛江之水奔流不息,滋養(yǎng)著當代華夏建筑之林。
作者 | 王倩?陳前金
題圖 | 《藏海傳》劇中的“樣式雷”
不久前,央視熱播大劇《藏海傳》完美收官,但憑借精良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收官后熱度不減,引發(fā)全民關(guān)注。劇中展現(xiàn)的動人東方美學,尤其引發(fā)國人的情感共鳴。
鏡頭掠過重檐歇山頂?shù)膬?yōu)雅弧線,主人公藏海手持圖紙,在“燙樣”前凝神推敲。飛揚的檐角,精密的榫卯,一磚一瓦皆有溫度,一梁一柱盡顯匠心。
其實,在現(xiàn)實中,確曾有這樣一群非凡匠人。紫禁城雕梁畫棟,盡顯皇家氣派;頤和園亭臺樓閣,融入山水靈氣;就連圓明園的殘垣斷壁,飛檐斗拱間也訴說著歷史的傳承。這些震撼世人的建筑背后,藏著怎樣精湛的技藝?答案,就藏在一個響亮的名號里——“樣式雷”。
贛水泱泱,雷氏風華二百年
雷氏家族的根脈,深植于鄱陽湖西岸永修縣的靈秀水土?!皹邮嚼住币驗榧易迨来鷪?zhí)掌清代皇家建筑設(shè)計機構(gòu)“樣式房”而得名。
“樣式雷”始祖雷發(fā)達,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生于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九江市永修縣)。他的祖父、父親都是木工,從明萬歷年間起就在南京打工,從事皇家建筑修建工作。雷發(fā)達從12歲起在南京隨父親學習建筑技藝,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lǐng)。
清順治二年(1645),朝廷征召工匠重建紫禁城。26歲的雷發(fā)達,“以藝應(yīng)募”赴北京參與紫禁城重建。雷發(fā)達技藝超群,工作勤奮,深得工部長官信任,很快便在工匠中脫穎而出。重建太和殿時,因沒有楠木做大梁,雷發(fā)達建議用明陵舊楠木大梁做太和殿大梁。舉行上梁大典,順治帝率文武百官親臨行禮。大梁懸而不落,工部長官驚慌失措。危急關(guān)頭,雷發(fā)達身著冠服,袖揣鐵斧,爬上梁架,咔咔幾斧,梁落禮成。順治皇帝親睹此景,龍顏大悅,當場封他為“工部營造所長班”。
自此,“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傳說不脛而走,由此奠定了雷氏家族在清皇家建筑營建中的地位。雷發(fā)達“解役”后,長子雷金玉接任工部營造所長班,在修建暢春園、圓明園工程中兩次贏得雍正皇帝的贊賞,賞七品官,食七品俸。
乾隆十五年(1750),皇帝擬在京西建造一座園林慶賀母親六十大壽。雷金玉之子雷聲澂受命后,設(shè)計出福山壽海,建成清漪園(頤和園)。
第五代“樣式雷”雷景修,父親去世后,掌案一職旁落他人。他隱忍苦學24年,憑實力爭回了掌案職位。雷景修生活在道光、咸豐年間,清廷內(nèi)憂外患,國勢衰微,沒有能力建設(shè)新的工程。雷景修沒有用武之地,便傾力收集祖上留下的和自己創(chuàng)作的建筑資料,足足裝滿了三間房屋。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樣式房因地處偏僻幸免于難?;馂?zāi)過后,雷景修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搶救出珍藏的建筑資料,為后世留下了無價的營造秘籍。到了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因重建天壇祈年殿等浩大工程,獲賜二品頂戴,家族榮耀至此達到頂峰。
然而歷史無情,末代傳人雷獻彩雖主持過一些工程,但逢清王朝傾頹,無力投建大型工程。他連娶兩房,無出一子,在失業(yè)與絕嗣的雙重悲涼中郁郁而終。一個傳奇的建筑世家,就此隨著王朝的余燼悄然隱沒。
雷氏八代執(zhí)掌“樣式房”長達260余年,清代皇家宮苑、壇廟、陵寢,幾乎都烙刻著雷家的智慧。其杰作,如紫禁城、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西陵,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在中國現(xiàn)存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樣式雷”作品占比近五分之一,成就冠絕古今。曾幾何時,西方學界斷言“中國古代建筑有匠無師”。但“樣式雷”存世的兩萬余件建筑資料,成為破解華夏千年營造智慧的鐵證。2007年“樣式雷圖檔”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紫禁宸宮,誰與匠心論短長
“江西一家樣式雷,中國半部古建筑史”。雷氏一族能獨掌皇家營造數(shù)百年,正源于其代代相傳的營造智慧與不滅匠魂之中。
卓絕技藝,精益求精是立足根基。“燙樣”是雷氏獨步天下的絕技。匠人用薄木板、秸稈做材料,再用烙鐵塑形,做出微縮版建筑模型。該模型制作精巧,亭臺樓閣、梁柱榫卯都能拆能裝。揭開屋頂,可以窺見精密斗拱;推開小窗,內(nèi)部陳設(shè)一覽無余。在沒有立體測繪技術(shù)的年代,雷氏還發(fā)明了“平格法”:用方格網(wǎng)記錄山川地形,用等高線畫出地勢起伏,精準程度堪比現(xiàn)在的CAD制圖。用這個方法還能準確計算土方量。一具“燙樣”,一張“平格圖”,雷氏將傳統(tǒng)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科學體系,讓營造變得精準有序。
敏思求變,應(yīng)時而新是綿延動力。雷氏家族特別懂得創(chuàng)新求變,深諳皇家審美與時代潮流。他們來自江西,贛派建筑的靈秀早已融入骨子里。因此,他們設(shè)計的皇家建筑,既有江南園林的婉約,又有北國宮苑的大氣。在承德避暑山莊,因地制宜建造園林;在頤和園,巧妙借用西山景色布景。這些巧思無不遵循著“天人合一”的哲學,彰顯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最能體現(xiàn)雷氏家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當屬圓明園中西合璧的設(shè)計。園中,遠瀛觀用漢白玉柱子撐起了歐式穹頂,大水法讓西洋噴泉和中式假山相映成趣,東西方美學在此完美融合。雖然英法聯(lián)軍的大火燒毀了圓明園,但殘存的石柱下,中國匠人打下的榫卯依然堅固。
詩書傳世,毫厘守心是立身之道。“禮義仁信通天下,忠孝智勇旺門風”的家訓(xùn),深深嵌入雷氏血脈。雖是工匠世家,卻以詩書傳家。族人自幼學習營造秘法,兼修書畫詩文,深研風水堪輿。因此他們的建筑,既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筋骨,也蘊含著水墨丹青的氣韻。第七代“樣式雷”雷廷昌曾以詩明志:“苦讀詩書二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人要登凌云閣,第一功名不愛錢?!边@個建筑世家將“勤勉精業(yè),誠信立身”的信條刻入骨髓。在家族賬冊上,毫厘必記;工部誤撥銀兩,連夜送回。正如雷思起所言:“一毫一厘都要清清楚楚?!崩资献迦擞眉沽嚎钙鹆恕皹邮嚼住比齻€字的千鈞重擔。
故壘新輝,營造精神今猶在
“樣式雷”的輝煌雖已定格史冊,但其蘊含的匠人精神,恰似贛江之水奔流不息,滋養(yǎng)著當代華夏建筑之林。從江西永修走出的“樣式雷”,以八代堅守鑄就中國皇家營造之巔。他們的傳奇,是贛鄱兒女智慧與勤勉的豐碑,更是中華匠心不朽的璀璨華章。
匠心不息,傳統(tǒng)營造技藝在現(xiàn)代煥彩。如今,新時代的“樣式雷”傳承者,正以多元姿態(tài)續(xù)寫著這份榮光。余江雕刻大師段齊臣率團隊,耗時半年,用數(shù)千個構(gòu)件精雕細琢,按1:100比例完美復(fù)現(xiàn)故宮三大殿。太和殿模型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天壇祈年殿木構(gòu)亮相北京冬奧,向世界展現(xiàn)榫卯奇巧。如今,數(shù)字技術(shù)正讓“燙樣”在云端重生,中國建筑智慧正以最古老的靈魂擁抱最年輕的表達。
星漢燦爛,中國建筑智慧的時代回響。穿越歷史的塵煙,這份對營造的虔誠,薪火相傳。古有魯班巧思開物,近有梁思成、林徽守護古建風華,今有王澍讓瓦爿墻在寧波博物館重獲新生。從香山幫匠人將蘇州園林“移植”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到貝聿銘在盧浮宮前立起玻璃金字塔,再到侗族掌墨師不費一釘一鉚筑就風雨橋……他們是各個時代的“樣式雷”,他們讓東方營造的智慧在世界熠熠生輝。
智慧之光,華夏營造共生璀璨之未來。華夏匠心,從不為時空所困,早已化作世界建筑的通用語言。從《藏海傳》案頭的“燙樣”,到永修古巷的雕花窗欞;從紫禁城的金瓦紅墻,到世界奧運場館青睞木構(gòu)建筑,“樣式雷”無聲印證著華夏營造的力量與溫度。真正的東方美學,不在于飛檐斗拱的形制之固,更在于世代不息的匠心傳承之中。這份源自鄱陽湖畔的智慧,終將如雷氏圖檔一般——跨越山河,光照未來!
(來源:當代江西)
編輯:吳晨
責編:肖文翔
審核:吳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