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話“義門”
(九江日報記者 連國秀 攝)
□?劉為珍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边@是宋太宗趙光義題賜“天下第一家”匾額之后,為義門陳氏再賜的楹聯(lián)。意思是說義門陳氏聚族而居長達五百年之久,人丁興旺多達三千口之眾。
據(jù)考證,義門陳氏從聚族而居,至析煙分爨時人丁數(shù)目多達3900余口。聚族而居的時間究竟多長?義門陳氏析煙不久,在宋嘉祐七年(1062年),由蘇東坡作序的《義門陳氏奉敕析煙遷徙譜》,也就是別稱的“金字譜”,主修陳知柏的一副對聯(lián)就界定得非常準確:“原遵先祖訓十三世同居肇自開元辛酉;今承天子三百莊分爨始于嘉祐壬寅?!?/span>
這副對聯(lián)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義門陳氏聚族而居,起于唐開元辛酉,即開元九年(721年);析煙分爨始于宋嘉祐壬寅,即嘉祐七年(1062年)。也就是說,從唐開元九年聚居,到宋嘉祐七年分爨,歷經(jīng)十三世長達341年。作為《金字譜》主修,所確指的年代,應該是真實可信的。盡管聚居時間較御聯(lián)上的數(shù)據(jù)短了一個多世紀,但是一個家族聚居時間之長、人口之眾,不僅在當時是天下第一,就是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應推為舉世無雙。
這一獨無僅有的“義門陳氏”聚居發(fā)祥地坐落何方呢?既有“常樂里之說”,即肇基祖伯宣公從圣治峰“捐宅建廟”,直接遷到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也有“齊聚里之說”,即先遷至德化縣白鶴鄉(xiāng)齊聚里,即今柴桑區(qū)獅子街道牌樓村,再遷德安縣太平鄉(xiāng);還有“金城鄉(xiāng)之說”,即遷到瑞昌縣金城鄉(xiāng)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甄別史料,考證文物,佐以地名稱謂等,“齊聚里之說”最具說服力,即江州義門陳氏聚族而居的發(fā)祥地,就坐落在廬山西麓的柴桑區(qū)獅子街道牌樓村。
先檢索方志所載的義門遺址,《德化縣志》:“義門遺址,在縣西北六十里,漢太丘陳寔二十九世伯宣隱居廬山,今江州太平宮,后遷義門,因兵燹立鋪于其上,故義門鋪。唐開元十九年(731年),定居于德化縣甘泉鄉(xiāng)齊集里。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建義門坊,曰:‘義門陳氏遺址’,門曰:‘敦睦’。”
方志所載的甘泉鄉(xiāng)齊集里,也就是現(xiàn)在的九江市柴桑區(qū)獅子街道牌樓村。該村位于株嶺山北麓,泉水溪畔。高良山余脈逶迤,東西起伏,在余脈盡處,派生一道山梁,兩座岡嶺拱衛(wèi)左右。一條溪流匝岡環(huán)繞,潺潺東去。東首又突起一座山峰,因“環(huán)山面日”名稱太陽山。每至霜秋,層林盡染,漫山紅透。登上株嶺,舉目北眺,香楓正艷,漫山醉色,一峰兩岡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飛的丹鳳凰,故稱“丹鳳朝陽地”,江州義門陳氏就聚居在這山抱水匝深處。
大凡名人逸事,都會衍生幾分傳奇,義門陳氏肇基祖伯宣公遷居至此,無論是稗官野史,還是方志家乘,都帶有神奇色彩。明《圣治峰記》就曾有這樣記載:“匡廬擅諸岳之勝,圣治峰又擅匡廬之勝……而宜都王叔明之九世孫陳伯宣自閩來胥宇焉。伯宣隱居圣峰之陽注司馬遷《史記》行世,拜著作佐郎。唐開元十九年(713年)三月初六日正午時,有一神人戴七星冠,著道士衣,騎丹鳳,自空中來。揖伯宣公請曰:‘吾受上帝命,職司采訪。五百年當服生靈。欲得此地作道場,汝遜余?’伯宣公曰:‘余居此地久矣,樂此?!裨唬骸釗癜俅货咧?,去道場之南廿里艾草坪南,丹鳳舞拜,鴉集成群,是謂上吉,雅宜公祀此地可乎?’公未及應。神又曰:‘吾飛一錫杖于彼處遷汝居,而作丙向寅門,則汝后丙熾而昌,世世無敵。且刺汝為地主,建立祠堂,額設(shè)祭田二十二畝,春秋四食享同休?!侔菰唬骸畮煟烊艘?,當俯首聽命,愿師無誑?!炀枋ブ畏逄綄m之居,命旺遷徙于杖遷之坪,即今‘義門陳氏遺址’也?!?/span>
上文依托唐玄宗開元年間修建廬山使者廟之說,把陳氏捐宅遷徙時間的開元十九年(713年),比陳知柏聯(lián)文所錄的開元辛酉(703年)年挪后了十年。但并不矛盾,或者聯(lián)文所指的時間也算上了肇基祖伯宣公在圣治峰注《史記》的那段時間。
這一史實在伯宣公親撰的《陳氏宗譜序》也得到印證:“嘗考我陳氏宗譜,自春秋時,二十一世衍祖,隱居陽武戶牖,衍系成圖,傳于后裔。后傳九世至漢丞相平祖,始遺緒其家,故謚世家獻族。迨至予與馬聰友善,移居南康,悅廬山圣治峰,注《史記》。仿第三十世平祖遺宗緒敬,滌慮洗心,焚香禱廟,接錄吾祖宗一脈之真?zhèn)??!?/span>
可見,肇基祖陳伯宣確實在圣治峰注《史記》,且對三十世祖陳平尤為敬重。陳平,漢代開國勛臣,位至丞相。先是幫助劉邦打下大漢江山,又從呂黨手中奪回劉氏天下。在陳氏先祖中,確實干出了一番大事業(yè)。陳平好黃老之術(shù),而陳伯宣也“滌慮洗心,焚香禱廟,接錄吾祖宗一脈之真?zhèn)鳌?。因此,開元年間“捐宅建廟”,并非空穴來風。
然而,人們常以宋咸平五年(1002年)胡旦所撰的《義門記》為據(jù),否認了江州義門陳氏肇基于“齊聚里說”。胡記云:“按《陳氏家譜》陳宜都王叔明之后五世孫兼,唐元宗時舉進士,為右補闕。生京,進士及第,官給事,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無子,以從子褒為嗣,官至鹽官令。生瓘,為高安縣丞。其孫伯宣,隱居廬山,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詔征不起,就拜著作佐郎。孫旺徙居德安縣太平鄉(xiāng)常樂里。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
胡旦,北宋真宗時以尚書兵部郎掌制誥持史筆,因遣詞不當,貶謫嶺外。這是他赦免東歸路過潯陽時,“登廬阜,因訪名家,得詣陳氏”所撰之作。從史料價值來說,胡記傳到現(xiàn)在已歷千年,彌足珍貴。但記中所敘之事,曾被后人質(zhì)疑。
明桑喬在《廬山紀事》中,就認為胡記上記錄陳伯宣在廬山注《史記》的時間與史實不符:“然《陳氏家譜》‘陳宜都王五世孫兼,唐玄宗時仕為秘書少監(jiān),兼子京,德宗時也仕為秘書少監(jiān)。京無子,以族子褒為子。褒子瓘,瓘之孫避仇徙居仙游而生伯宣?!嬈渖?,當在敬、穆之間,去建廟時遠甚,烏有所謂捐宅者哉!”
桑喬是順著《陳氏家譜》的世系來推算,如按胡旦所述,陳宜都王五世孫兼,唐玄宗時舉進士,后歷世有京、褒、瓘,伯宣為瓘之孫,傳至伯宣公已歷六代,按15年為一代也有百年,陳兼是唐玄宗時進士,那么六代后的陳宣伯,就到了唐穆宗前后。如所記屬實,陳伯宣在廬山注《史記》時,與唐玄宗敕建廬山使者廟相距百年了,哪有所謂的“捐宅建廟”之說呢?
前已引述義門陳氏聚族而居的時間:“起于唐開元辛酉即開元九年(721年)”,可見,胡旦所按的《陳氏家譜》,與肇基祖伯宣公作序的家譜以及陳知柏主修的《金字譜》所記之事大相徑庭。既然胡旦所述之事基礎(chǔ)不實,所謂肇基祖宣伯公捐宅建廟直接遷居德安縣太平鄉(xiāng)的“常樂里之說”,也就難以為據(jù)了。
明勞堪在《重建太平宮義門祀記》中,則肯定了始遷地“齊聚里之說”:“而宜都王叔明之九世孫陳伯宣,自閩來胥守焉。注司馬遷《史記》以行世,拜著作佐郎。后孫旺,遷德安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孝謹不哀。門閭端肅如公府,敕封事跡,譜帙昭然。而始居之圣治峰肖伯宣像而祠焉,不忘其初也。迨分莊散處而始知先分居化邑株嶺之麓,即今舊義門鋪也?!薄鹅粲洝匪d的“化邑株嶺之麓”,就是柴桑區(qū)獅子街道牌樓村。
《伯宣公墓碑原記》也載明:“伯宣,乃我義門肇基祖也。公仕唐,官翰林。不樂榮進,遂隱居不出。力學篤行,以文自娛。著述擅名于世,召征不起。安葬金城鄉(xiāng)北嶺(瑞昌流莊鄉(xiāng)北嶺村)。君孫遷于艾草坪,即今義門鋪,又遷德安太平鄉(xiāng)常樂里永清村(德安縣車橋鎮(zhèn)義門村)……”
相關(guān)文獻也存錄了歷世對“義門遺址”旌表的記載,義門遺址所在地,冠以“牌樓”就是源于旌表所建的牌樓而得名,歷世陳氏子孫也常將出身于牌樓“旌門”引以為榮。明代柴桑籍吏部郎中文德翼在《江州義門陳氏族譜序》中就存錄了相關(guān)記載:“古今稱義門者,不過數(shù)十家,而吾江州義門陳氏為最著。曾見宋元以來?,吾鄉(xiāng)所遺碑碣,凡屬陳氏子孫題撰者,不稱官爵,類曰旌門陳某,以旌門優(yōu)于官爵也?!币馑际钦f在義門陳遺址出土的碑碣,只要是陳姓后人落款,均不稱各自官爵,只冠以“旌門”陳某,把出身于“旌門”比所任官爵更為榮光。
該譜序還對唐朝以及五代之后的“旌門”標志性的構(gòu)筑規(guī)模作了詳細記載:“……前列屏樹,烏頭正門,閥閱一丈二尺。烏頭二柱端,曾以瓦桶筑雙闕一丈。在烏頭之南,三丈七尺,夾樹槐柳,十有五步。五代而后,此式無之,惟量地之宜,高其門外,門安綽楔,左右建臺,高一丈二尺,廣狹方正稱焉,圬以白而赤其四角而已。陳氏故里故居今具在也……”。
當然,在分遷地德安縣的太平鄉(xiāng)常樂里也授予過旌表。在明代,德化、德安兩縣之義門還引發(fā)過“旌表授予之爭”。史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巡按江西監(jiān)察御史蕭端、九江知府鐘卿、同知羅朝陽、通判杜學詩、推官潘季馴,德化縣知縣蔣欽、主簿歐陽潮、典史金岳等省、府、縣官員聯(lián)名簽署的《義門遺跡碑》,對始遷地和分遷地“旌表”授予就作出如下定奪:“……義門既系始居之地,又山與鋪俱以此得名,想其當時同居亦已著矣。其地亦應表揚,照前批豎坊立門。該府再行德安縣查訪常樂里遺址別加表識?!?/span>
由此可見,三級官員一致偏重于對始居地齊集里的旌表,并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敕建義門坊門曰:“義門陳氏遺址”;坊曰:“敦睦”。而對分遷地常樂里則僅“立碑表識”,做個標記而已。
一千余年過去了,旌門牌樓,早已成為歷史。如今,走進山抱水匝、村落儼然的牌樓村,只有那伯宣井、議事廳、義門鋪、義門山等與“義門”相關(guān)聯(lián)的稱謂與掌故仍在見證與守望著“義門陳氏”昔日的榮耀與輝煌!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quán)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謝絕轉(zhuǎn)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鐘千惠
審核: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