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石
續(xù)詩、湊詩,顧名思義,都與懸詩有關,續(xù)與湊都是在懸的基礎上拼湊上去而完成全作的。而完完全全的懸詩,則是始終未完成全作的詩。
我還在初中念書的時候,就曾聽過蘇東坡續(xù)詩的故事。一次王安石正在書房寫詩,剛寫兩句遇蘇東坡來訪,王安石便擱筆陪蘇東坡閑聊。一會兒又有人來拜訪王安石,他便去廳堂接待客人,讓蘇東坡在書房瀏覽。蘇東坡踱步案旁,看到案頭上有王安石題寫的兩句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碧K東坡吟后覺得好笑,見案頭筆硯俱在,便斗膽提筆,在王安石的原詩下續(xù)了兩句:“秋花不似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贝醢彩妥邚d堂客人來到書房,蘇東坡也拜辭而去。王安石送走蘇東坡回到案頭準備完成自己的詩作,看到蘇東坡的續(xù)句后嘆道:“這蘇學士學富五車,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為人豈可盡知呀!”
不久,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二年秋天,王安石寄書蘇東坡,問道:“君賞黃州菊否?”蘇東坡覺得此問蹊蹺,便去菊園仔細觀賞,看到一場風雨之后,遍地都是菊花凋落的花筋瓣,大為驚詫。因為菊花的特點是只枯萎不凋謝,故菊有“枯不離枝”之謂。唯獨這黃州菊異于他處,枯后經(jīng)風雨吹打便會凋落。蘇東坡見此奇觀,從此領悟了黃州菊的奇特,這才明白王安石將他貶到黃州的用意。這當然是文人們從文學的角度杜撰的一個故事,表現(xiàn)的也是關于詩的趣談。
續(xù)詩是古人的傳聞,湊詩則是我身邊的故事。
陳中堅是我學業(yè)上的良師益友,他博學多才,詩作頗豐。他就有過湊詩的故事。1968年底,陳中堅下放到修水,落戶在三都公社。那時下放的人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十分辛苦。一天傍晚,陳中堅肩扛鋤頭,拖著疲倦的身子,滿腹憂郁地順著田埂向農(nóng)舍走去。一抬眼,只見湛藍靜謐的蒼穹上一彎冷月牽著幾顆寒星正冷冷地望著大地,他靈感頓生,吟出“三點寒星生寒意,一彎新月掛新愁”這句詩。回到農(nóng)舍后,陳中堅覺得僅兩句太過孤單,應該再湊兩句,配成一首完整的詩??梢粫r難以尋找到靈感。晚飯時,他端著一碗飯坐在門檻上,一邊用餐一邊思索。看著天邊余暉脈脈,聽著山溪涓涓流淌,陳中堅靈機一動,隨口吟出下兩句:“金烏西墜照西樓,澄江似練繞山流?!彼麑⑦@首詩取名為“對景偶吟”。此詩雖是湊成,但甚貼切,湊句與原句無論是景致和意境都融為一體,毫無雕鑿的痕跡。我非常喜歡這首詩,時常吟詠一番。
北宋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中記載了一則有趣的懸詩故事,主角是黃州潘大臨(潘邠老)?!包S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閑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務咝ζ溆亻煛!?/span>
“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確實是有感而發(fā)的真知灼見。秋天美景數(shù)不勝數(shù),唐代劉禹錫便曾說過“我言秋日勝春朝”,毛澤東也曾贊揚秋天“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就是我,也曾感嘆過“秋時無處不詩”。故事中的潘大臨便是在秋天得來一句好詩。
潘大臨勤奮好學,但家境卻非常貧寒。一次重陽節(jié)前,潘大臨家中已經(jīng)米糧全無。他饑腸轆轆地躺在床上,看到窗外蕭瑟的秋風,飄落的樹葉,不由詩興大發(fā),于是提筆寫下了“滿城風雨近重陽”。當他正要繼續(xù)往下寫時,催租人突然敲起了大門。潘大臨掃興至極,之后再也沒有靈感將這句詩寫下去了。于是,他忍不住跟好友吐槽:“催交租稅的人害我的詩興一掃而光,現(xiàn)在我只有這一句寄給你?!?/span>
潘大臨很有才華,連黃庭堅蘇軾都曾贊揚過他。這次,他的創(chuàng)作有始無終,留下無盡遺憾。雖然后來很多人引用和續(xù)寫這句詩,但感覺都不如這一句妙。
僧人惠洪與當時的文人頗多交往,此書記錄了很多文壇上的趣事。據(jù)了解,潘大臨與謝無逸都是北宋時期的詩人,二人為詩友,時常互為唱和。他們與惠洪關系如何,《冷齋夜話》中并沒有提及。但他們的書信能為惠洪知道,想來三人的關系也非同一般。
“滿城風雨近重陽”這句詩奠定了潘大臨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件趣事也說明了文學作品的價值在于其質而非量。俗話說“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情感與深度至關重要,否則作品將缺乏吸引力,難以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925488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嘉琪
責編:肖文翔
審核:許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