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国产97色在线 | 免,jizz成熟丰满韩国女人,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夜讀九江 | (歷史回眸)在英國軍艦上賣“古瓷”——一幅清末插畫的解讀

4月21日 19時 閱讀 31806

image.png


4月往事之——

在英國軍艦上賣“古瓷”

——一幅清末插畫的解讀

■ 錢星文 馮曉暉

筆者在搜尋九江近代史料的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幅圖畫。畫質不高,文字也較為模糊,但畫面右下角的“KIU-KIANG”字樣依稀可辨——這是九江的傳統(tǒng)英文拼寫方式。

這幅插畫引起了筆者極大的興趣:畫面中,三名外國水兵站在軍艦甲板上,正與三個身著清代服飾的商販討價還價。他們中間堆放著各式中國瓷器,有花瓶、帽筒、佛像、茶壺等。畫面背景隱約可見一座高塔,其形制與九江的鎖江樓塔極為相似。

筆者在研究九江商貿(mào)歷史的過程中,曾對九江瓷市的發(fā)展給予高度關注。事實上,九江瓷市的規(guī)模與影響力,并不遜色于同時期的米市和茶市,但學界對其研究一直較為薄弱,史料記載稀少,留存下來的老照片也僅限于濱江路一帶的幾幅影像。

因此,這幅插畫的發(fā)現(xiàn)尤顯珍貴。它無疑是一個有力的佐證:九江的瓷器商販可以登上外國軍艦進行買賣。這一交易場景被繪制成圖并出版發(fā)行,說明它不僅是外國人眼中異域風情的描繪,也是當時九江港口常見的商業(yè)活動。

經(jīng)過筆者的研究與搜尋,在英國獲得了該插畫的高清復制版,并對圖中的文字和報刊的背景進行了翻譯和解讀。

這幅插圖刊登于1901年10月26日出版的《The Graphic》(《英國插圖周刊》)。該雜志創(chuàng)刊于1869年,是19世紀英國家喻戶曉的視覺新聞雜志,以報道國際時事和社會新聞為主,尤以高質量插圖著稱。該雜志擅長通過繪畫展現(xiàn)海外事務和殖民地生活,為英國大眾提供了一個了解“東方世界”的窗口。這些插圖不僅具有藝術審美價值,也具備重要的史料意義,許多知名畫家曾為該刊供稿。

作為當時英國報道海外事務(尤其是殖民地相關事件)的一份重量級刊物,《The Graphic》的內(nèi)容如今已成為研究19世紀英國社會與帝國擴張的重要史料來源。1932年,該雜志???。

本幅插圖由Fred Whiting繪制,原始草圖則由R.G.Tomkins提供。Fred Whiting的現(xiàn)存作品不多,目前尚未查到關于他個人生平的具體資料。

插圖下方有英文報道,標題為“在中國站的激烈討價還價:古玩商人在九江的軍艦上”。里面寫道:“通常,在離開一個海外駐地之前,我們的水兵們會有意收集各種各樣的古玩和稀奇物品。在中國站,古瓷器和絲綢是大家普遍收集的目標。本地商人會上船,通常要價是實際價值的十倍,因此必然少不了還價。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途轉身離開,對方很快會降價。很少有水兵在與中國人的交易中吃虧?!?/p>

這段話里明顯帶有當時西方殖民視角的優(yōu)越感,尤其是最后一句,更表達了海軍士兵對中國商人的輕蔑態(tài)度,暗示他們在交易中通常不會被“占便宜”。其中有一句為“It’s not very often Jack goes to leeward over a Chinaman”。這句話直譯為“Jack(海軍士兵)很少在與中國人的交易中吃虧。”但細究意義,其中飽含著輕蔑。

在航海術語中,“to windward”是上風方向,意味著掌握主動、占優(yōu)勢;“to leeward”是下風方向,意味著被動或劣勢。因此,“go to leeward over someone”就意味著在某人面前處于劣勢,被占了上風、吃了虧。

而“Chinaman”一詞現(xiàn)在被認為是過時且?guī)в衅缫暽实脑~匯。它曾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廣泛使用,但由于其語氣中包含了種族刻板印象與貶義,今天被視為不尊重、帶有種族偏見的稱呼。

九江商販竟能帶著一大堆瓷器登上英國軍艦售賣?這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放在當年的歷史語境中,其實十分合理。

為了維持其在長江流域的殖民存在,英國曾長期派遣軍艦在江面上游弋。這些軍艦每到一地,往往會駐扎一段時間。根據(jù)英國海軍條例,官兵平日必須駐艦生活,唯有周末方能進入租界的俱樂部消遣。

盡管如今人們習慣將殖民者與中國百姓視為彼此隔離的兩個世界,事實上雙方存在著頻繁的商業(yè)往來。軍艦上的英國人照樣要添置給養(yǎng),采買日用品——這些都需依賴本地商販的供給。

所以,在九江瓷器商人在英國軍艦甲板上擺攤設點,并非特例,而是當時港口商業(yè)生態(tài)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不便自由出入市區(qū)的外國軍人而言,“水上集市”交易是更為便捷和現(xiàn)實的選擇。

1987年由民建江西省委、江西省工商聯(lián)編印的《江西工商史料匯編(第一輯)》中,刊發(fā)了一篇名為《九江瓷市史略》的文章。該文有較高的權威性,后被潯陽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2019年出版的《潯陽商貿(mào)》再次收錄。文中有一節(jié)專門記載了九江瓷器販子向外國人兜售瓷器的情況,節(jié)錄如下:“瓷器業(yè)還有一批專事同外國人做生意的。如:何祖培、胡三水、方竹軒等。他們的技藝可謂獨到、高超,不僅會說外語(一般為英語),而且深諳歐、美、日本人對某種瓷器的愛好。為了迎合其口味,往往能恰到好處地做成生意。他們經(jīng)常挾一個布包袱,出現(xiàn)在外國兵船上找生意。每當夏季便到廬山找洋人兜售。他們所經(jīng)營的都是精細的小件藝術品,或仿古、或假古董,其利潤可達十倍乃至百倍。他們一般身兼多種絕技,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會做假古瓷,并有鑒別古瓷的能力?!?/p>

這段史料與前文所述英國插畫中的場景高度契合。一幅英國人繪制的“異國風情”,如今在中國文獻中找到了堅實的落腳點,不僅佐證了中國商販登艦兜售瓷器的實際存在,也為九江瓷市的研究填補了一塊重要空白。

英國的插畫與中國的史料,源自兩個不同的維度,從彼此對照中呈現(xiàn)出令人發(fā)噱的趣味:

英國人自信滿滿,認為自己精通中國商人的“套路”,砍價砍到“血本”,最終以極低的價格從中國人手中“撿漏”——收獲一件所謂的古董,滿載而歸。

但是,買的哪有賣的精。九江瓷器販子帶到軍艦上的,也許有些是工藝精巧的小件,但大多是所謂的仿品,其實就是假古董。他們往往開出天價,再通過一番戲劇化的討價還價,最后順利成交,讓英國水兵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從而獲得十倍、百倍的利潤。

這正是最理想的交易——買賣雙方都以為自己耍弄了對方,你情我愿,各得其樂。英國水兵吃虧了嗎?當然不會,他們將這些中國“古董”帶回國,同樣可以獲得十倍、百倍的利潤。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版權聲明

本原創(chuàng)內(nèi)容版權歸掌中九江(16691.c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謝絕轉載。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朱靜

評論

下載掌中九江

掃描二維碼下載,或者點擊這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