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讀書法
■ 吳 茜
陶淵明是東晉杰出的文學家,以樸素平淡、清新自然的文風開辟了田園詩派,在文學史上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傳世作品不太多,有詩125首,文12篇,其中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據(jù)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通過對陶淵明作品的梳理,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用典范圍遍布經(jīng)史子集,并且拓展至“異書”(顏延之《陶征士誄并序》)。陶淵明博覽群書并能有所心得,與其“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密不可分。作為一代文豪,博古通今的文化視野及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都可以從他的讀書法中找到答案。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與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讀書風尚密切相關(guān)。東漢時期繁縟章句之風盛行。魏晉玄學興起,章句之學漸被“得意忘言”說及簡約之風取代,《晉書》《世說新語》等古籍都對“去繁就簡”的趨勢表示認可,認為讀書應(yīng)該“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陶淵明認為讀書不應(yīng)拘泥于章句之中,他在《五柳先生傳》中闡釋了自己的讀書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碧諟Y明崇尚簡約古樸的文風,他青睞《莊子》《老子》《周易》等書籍,從中體會“言意之辨”蘊含的自然之道。他的《飲酒二十首·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會意”的一瞬間進入“忘言”之境,在超脫的玄想中隨順自然的運化?!短一ㄔ从洝穬H僅300余字,卻以極簡潔而樸素的語言將世外桃源描繪得生動又富有詩意。
陶淵明的詩文用典工巧,寄托遙深,與其好讀史書密不可分。陶淵明熟稔前代名士的品行、修養(yǎng),他在《讀史述九章》中謳歌前賢的志節(jié)情操,并堅定己身“寧固窮以濟志,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賦》)的氣節(jié)。他在《飲酒·其十七》中引用了《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的典故,在古之賢士的高風亮節(jié)與官場的虛偽腐敗的強烈對比下,痛斥“鳥盡廢良弓”的殘酷政治,展現(xiàn)了他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敏銳思考。
他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用了《漢書·楊惲傳》:“田彼南山,荒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陶淵明在詩中直錄自己的躬耕勞作,暗諷楊惲等士大夫“耕作”之偽,他用樸實自然的文字表達了隱居躬耕的決志篤行。
“不求甚解”的讀書法深刻地影響了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風格,使得他的人格和詩文都突破了時人所崇尚的纖麗浮華之風,呈現(xiàn)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自然本色。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老子》《莊子》《周易》等書籍進入陶淵明的視野。陶淵明對這類書籍的喜愛影響了他的思想和文風,他的筆下既有“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的五言詩,也有犀利說理、言約意廣的古詩文。他的《飲酒》其五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頗似《漁父》篇描繪的“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的情韻,對《莊子》的運用達到了渾融無跡的玄妙化境?!堕e情賦》辭采華茂,變化自然,開篇以“夫何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群”勾勒出一位品貌出眾的女子,幻想與其日夜相伴,在奇譎夸張、天馬行空的行文中深埋的是他郁郁不得志的悲憤與無奈。
陶淵明長期受到道家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的思想浸潤,從喧囂的塵世走向悠然的田野生活,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有志之士成為“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世外散人。據(jù)沈約《宋書·隱逸傳》記載:“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碧諟Y明家蓄無弦琴,或因為家貧無力更換琴弦,他心中有感而撫無弦琴,音律自在心中,可見其性率直自然。
“不求甚解”的讀書法令陶淵明的閱讀視野拓展至經(jīng)史子集以外的書籍,使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風格。顏延之在《陶征士誄并序》中稱陶淵明“心好異書”。所謂異書,尚無明確定論。劉知幾《史通》中有記載:“故學者有博聞舊事,多識其物,若不窺別錄,不討異書,專治周、孔之章句,直守遷、固之紀傳,亦何能自致于此乎?”由此可推測,異書是經(jīng)學、正史以外的書籍。
緯書是漢代附會儒家經(jīng)義的神學文獻?,主要包含讖緯思想、符瑞預(yù)言及天文歷法等知識,與經(jīng)書相對,構(gòu)成東漢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部分。緯書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補史、考地、測天、考文、征禮、格物六方面價值”(劉師培《讖緯論》),有“事豐奇?zhèn)ァ保▌③摹段男牡颀垺罚┑奶攸c。陶淵明對緯書的熟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文風和取材。緯書的內(nèi)容大多涉及改姓易代的敏感話題,陶淵明的詩文借虛幻的外殼,影射社會現(xiàn)實,與其熟讀此類書籍密切相關(guān)。他自撰的《搜神后記》看似獵奇搜異,實則以荒誕的形式揭示橫征暴斂、強取豪奪的殘酷現(xiàn)實,大量的墳冢鬼魂故事是亂世凋敝、生靈涂炭的曲折反映,抒發(fā)了他對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不滿及對底層人民的悲憫之情。
陶淵明的《述酒》中,有“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四句詩,以含蓄晦澀的筆觸概括東晉由盛轉(zhuǎn)衰的百年滄桑?!半p陵甫云育,三趾顯奇文。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這幾句詩意境奇幻,借用神話故事影射晉朝覆滅的現(xiàn)實。黃庭堅評價:“此篇有其義而亡其辭,似是讀異書所作,其中多不可解。”
陶淵明的閱讀視野還拓展到《穆天子傳》《列仙傳》等書籍?!端鍟そ?jīng)籍志》將此類書籍列入“雜傳”,謂之“雜以虛誕怪妄之說”。陶淵明在《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序詩中抒發(fā)了“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讀書之樂,他的12首詩皆從《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中取材。這些詩雖以神話故事為題,但不流于空泛,“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鐘嶸《詩品》),于含蓄無垠的境界中流露出對神話人物的禮贊以及對歷史、政治的思考。
陶淵明綜貫百家,學富五車,其獨具特色的讀書法和貫通古今的文化視野使他的性情和人格也得到了升華。諸子百家、儒家經(jīng)典、緯書志怪,他無所不讀。讀書生活與陶淵明灑脫自得的人生境界融為一體,在文學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雖一生清貧,但“歷覽千載書”,于書籍中尋得精神上的充實與富足。
周刊郵箱:jjrbcjzk@163.com
主編熱線:13507060696
編輯:王文婧
責編:肖文翔
審核:楊春霞